中华鲟-长江水产研究所 长江水产研究所

中华鲟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隶属于硬骨鱼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鲟科、鲟属。中华鲟在与海洋相通的大江河(主要是长江)中出生,在大海里生长,寿命可达30岁以上。中华鲟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在东海、黄海等海域度过,性成熟(雄性12龄左右、雌性18龄左右)以后,每隔3-5年游入长江繁殖一次,每次繁殖后返回大海。繁殖出来的幼苗游入大海,继续生长发育。在全球现存27种鲟形目鱼类中,中华鲟是分布维度最低的鲟鱼,也是洄游距离最长的鲟鱼。中华鲟曾是长江重要的渔业资源,但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特别是1981年葛洲坝的修建切断了其到长江上游繁殖的洄游路线,严重影响了中华鲟的自然繁衍。被阻隔在葛洲坝下的中华鲟一部分在坝下建立了新的产卵场,但产卵场范围和面积不及原来的1%。中华鲟现为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级物种,国际濒危动植物贸易公约(CITES)附录保护物种。

外部形态特征
  中华鲟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长占头长的70%以下,吻须4根;吻端锥形,两侧边缘圆形,头部有喷水孔;口呈水平位,开口朝下,吻须圆形;有背鳍后骨板或臀后骨板;臀鳍基部两侧无骨板;第一背骨板通常与头部骨板分离;吻须近口端,背鳍条数多于44;侧骨板菱形,高大于宽,鳃耙数少于30。中华鲟个体较大,雄鲟可达250cm长、150kg重以上,雌鲟可达400cm长、350kg重以上。中华鲟的背骨板10-16枚,侧骨板26-42枚,腹骨板8-16枚,背鳍条数50-58,臀鳍条数26-40,鳃耙数14-25。中华鲟体色变化较大,侧骨板以上为青灰色、灰褐色或灰黄色,侧骨板以下由浅灰色逐步过渡到黄白色,腹部为乳白色。中华鲟的皮肤光滑,幼鲟皮肤光滑或局部粗糙。


上一篇:白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