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图集,2015-长江水产研究所 长江水产研究所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图集,2015

危起伟  吴金明  着
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丛书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前 言
    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具有独特的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条件。复杂的水域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目前已知共有286 种鱼类栖息于此,包括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和110 余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为了保护这些珍稀、特有鱼类及其栖息环境,在长江上游水系的云南、四川、重庆和贵州段建立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包括了云南水富向家坝至重庆地维大桥间的长江干流以及赤水河、岷江等支流河段,保护河段总长度1138.31km。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等单位在2006-2010年联合调查结果,于2012出版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该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保护区内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并对主要保护鱼类进行了文字介绍和资源数据分析。
    文字和数据是描述生物物种的客观依据,而照片则是物种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三者结合才能比较全面地说明物种特性。对于保护区的鱼类而言,由于生活在水中加之稀有性,人们很难形成这些珍稀物种的感官印象,因此有必要拍摄这些鱼类的照片以加强人们对其的认识。另外,长江上游鱼类资源持续衰退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多数珍稀、特有鱼类正处于快速减少、濒临灭绝的过程中,保存这些鱼类珍贵的影像资料显得十分迫切并具历史意义。因此,我们对保护区鱼类进行了拍摄、整理并集结成图册,希望此书可为科研人员、实习学生、环保人士、渔民、游客等提供参考,从而促进长江上游鱼类多样性的认知、保护与科研工作。
    本书收录了保护区内153 种鱼类的原色图片并辅以文字介绍。文字内容主要根据《中国动物志》《四川鱼类志》《长江鱼类》等鱼类志书整理,另外还参考了少量的研究论文。文字介绍包括鱼类的名称、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分布。其中形态特征主要以体型、器官形状与位置、体色等外部形态描述为主,对涉及到鱼类鉴定的一些专业术语有一些通俗化转换,尽可能让不同专业背景的读者理解。文字初稿由李雷和谢晓两位研究生完成,吴金明博士统稿。
  本书中的所有图片资料均属首次公开出版。鱼类照片拍摄是一项技巧性的工作,危起伟教授对拍摄者进行了培训。照片的拍摄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一方面,长江上游区域广阔、水系众多,鱼类分布分散,为了尽可能地收集和拍摄这些鱼类的活体,拍摄组分别于2008年、2010和2012年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野外采样与拍摄,足迹遍及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地的长江干流及支流,累计行程超过10000km;另一方面,一些珍稀、特有鱼类目前的资源量已经十分稀少,采集到活体的难度巨大,有时为了获得到一尾样本需要寻找半月之久。尽管如此,还是没有收集到保护区全部鱼类的样本,我们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补充拍摄了一些鱼类标本照片。鱼类活体照片的拍摄主要由研究生李雷完成,标本的拍摄主要由研究生谢晓完成;王崇瑞、任泷、霍来江、李君轶、张文俊、杨猛、胡志华等同志为照片的拍摄提供了大力的协助。曹文宣院士为图册的校稿和鱼类鉴定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张鹗研究员对书稿进行了审阅,何舜平研究员、唐琼英博士、曹亮博士、刘飞博士为标本的鉴定提供了帮助。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