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8日,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达氏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在湖北荆州通过了现场验收。这是实验室危起伟研究员主持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珍稀水生动物繁育与物种保护技术研究”项目取得的一项新进展。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陕西省水产研究所、荆州市水产局专家、长江所领导和相关科研人员20余人参加了验收会议。
2013年4月10至28日,实验室太湖试验场科研人员对子一代达氏鲟进行了2批次的催产和授精,获得受精卵11.1万粒,子二代初孵仔鱼4.5万尾。产后亲鱼各项体征正常,健康状况良好,标志着长江所达氏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获得了成功。这是长江所首次取得达氏鲟全人工繁殖成功。此次用于人工繁殖的达氏鲟父、母本来自项目协助单位四川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是该所利用野生达氏鲟进行人工繁殖所得的后代(F1)。自2007年引进达氏鲟(F1)幼鱼起,经过在太湖试验场5年的精心培育,长江所科研人员于2012年发现这些达氏鲟开始陆续性成熟。
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又名长江鲟、沙腊子,为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干支流中,属淡水定居型鲟种,为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极危(CR)物种。近年来,由于受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达氏鲟自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长江所长期从事中华鲟、达氏鲟等珍稀特有鱼类的繁殖技术研究,并开展人工增殖放流等种群恢复研究。随着达氏鲟全人工繁殖取得成功,将对恢复达氏鲟自然种群和延续达氏鲟物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