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学科组科研人员通过人工调控,成功使人工养殖的达氏鲟在没有外源激素诱导下自由交配产卵,获得了自然交配繁育的后代。
达氏鲟为国家一级保护鱼类,是长江中上游定居性鲟鱼类,水工建设、捕捞等人类活动导致其自然资源显着衰退。随着栖息地质量的不断恶化,2000年以后达氏鲟未监测到自然繁殖,目前长江中上游达氏鲟的自然种群也寥寥无几。所幸的是,通过人工驯养和繁育,达氏鲟的人工保种已成功实现,自2007年开始逐渐进行了达氏鲟增殖放流以补充自然资源。然而,同其它鱼类资源一样,长期的圈养可能导致达氏鲟人工群体与野生群体发生严重的表型和基因型分离,最终会导致资源修复目标的失败。如何通过养殖环境改善,减少繁育中的人工选择干预,实现达氏鲟的自由交配产卵,保障达氏鲟的生物学特性不丧失,确保其生物功能不衰退引起了长江所濒危鱼类保护学科组科研人员的关注。
历时一年多,长江所濒危鱼类保护学科组科研人员通过达氏鲟后备亲鱼筛选、亲鲟性腺发育环境诱导促熟、人工产卵环境营造(如动态水流刺激、卵石河床质营造和水温调控等)等措施,实现了人工养殖达氏鲟丰容环境中的自然交配产卵。其中1尾达氏鲟(实验组中4雌鱼,6雄鱼)顺利产卵约3.2万粒,至少1尾雄鱼参与受精,最终受精率约48%,出苗率约3%,捞取的5000粒卵中最终获得健康成活幼苗22尾。
此次达氏鲟物种保护技术的重大突破,首次实现了全人工养殖达氏鲟在人工模拟环境中自由交配选择并自发产卵受精,表明合适的调控环境能够成功诱导达氏鲟启动自身生殖内分泌系统,实现繁殖过程中的自由选择和交配;解决了达氏鲟保护性养殖对策中自然交配选择过程的重要一环,对达氏鲟人工群体建设和资源养护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为丰富和发展圈养珍稀濒危水生动物的保护养殖对策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达氏鲟仿生态繁殖池
达氏鲟受精卵
达氏鲟胚胎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