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类病害研究室陈倩、马杰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曾令兵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的关于中国大鲵I型干扰素基因克隆测序、结构特性与表达特征分析以及抗病毒感染活性研究的论文“Identification of Type I IFN in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Andrias davidianus) and the response to an iridovirus infection”在国际知名期刊《分子免疫学》(Molecular Immunology,2015,65:350-359)上公开发表,该杂志2014年影响因子为3.003。
 
   中国大鲵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两栖动物,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于中国大鲵具有重要的进化与分类地位,因而开展中国大鲵先天性免疫系统抗感染防御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不仅如此,由于近年大鲵繁育与养殖业发展迅速,病害问题日渐突出,其中,大鲵虹彩病毒病对大鲵养殖业与物种保护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开展大鲵抗病毒干扰素基因研究还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目前, 除两栖类模式生物非洲爪蟾外, 其他两栖类动物的Ⅰ型干扰素基因抗病毒功能鲜有研究。长江所鱼病研究团队在本项研究中克隆了中国大鲵 Ⅰ型干扰素全长基因,其长度为5622bp,由五个外显子和四个内含子组成,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113bp,编码186个氨基酸。该项研究首次在两栖类动物 Ⅰ型干扰素基因中发现了高等脊椎动物Ⅰ型干扰素保守的CAWE 基序, 为大鲵免疫系统分子进化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在大鲵外周血白细胞中,发现Poly I:C诱导及大鲵虹彩病毒(GSIV)感染均能显着上调大鲵I型干扰素的表达,证实该干扰素在抗病毒感染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体外细胞培养感染实验也证实,大鲵I型干扰素能显着抑制GSIV感染细胞的细胞病变效应形成,病毒的增殖过程在转录水平及翻译水平均受到显着抑制。  
     该项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两栖类动物先天性免疫防御系统与抗病毒感染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