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7日,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类病害研究室曾令兵研究员、罗晓松副研究员以及大鲵养殖专家肖汉兵研究员一行6人应湖北京山县某大鲵养殖场邀请,前往开展大鲵疾病现场诊断与应急服务工作。
   湖北京山某大鲵养殖场养殖有大鲵约8000尾。据养殖场樊姓负责人介绍,其养殖的规格为300-500克/尾的大鲵自今年2月以来,出现腹部涨气症状,陆续出现死亡,病因不明。采取的人工排气、注射药物治疗等措施,没有收到效果。
   经过现场调查与解剖诊断,发现大鲵、腹腔内充气,皮下、腹腔膜内充气,肠道少许充气,无腹水。解剖还发现,患病鱼肺、肝脏、肾脏、肠道充血。镜检发现患病鱼肝脏内、肠道有孢子虫寄生,在活饵料鱼体内也镜检出相同孢子虫病原。养殖池水质化验结果正常。经综合分析,认为该病是由于饵料鱼消毒处理不当,导致寄生虫传播至养殖大鲵形成一次感染,使大鲵摄食与抵抗力下降;二次感染为细菌感染,病原来自于未彻底消毒的养殖池水,主要感染呼吸与循环系统,细菌毒素作用导致毛细血管病变或通透性发生变化,致气体逸出至患病鱼体腔或皮下组织,病鱼表现出充气症状。
   建议采取以下方式处理:1。对饵料鱼进行彻底的消毒杀虫处理,阻断外来病原的侵入;2。养殖水体用碘制剂消毒,杀灭病原菌;3。给患病大鲵内服伊维菌素类杀虫药物,清除体内寄生虫;3。内服抗生素氟苯尼考,治疗细菌感染。
   大鲵病原菌的实验室分离鉴定工作正在进行中,已从病鱼肝脏内成功分离培养出细菌,养殖池水体细菌总数为1400cfu/毫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