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江西马钢水库为丘陵浅水型水库,面积3200亩,平均水深3~4米。2007年7月,马钢水库的鲢鱼、鳙鱼、鲫鱼、鲤鱼,甚至一些野杂鱼类,如:麦穗鱼、棒花鱼、蛇鮈等都出现了全身性出血现象,特别是鲫鱼等底层鱼类,发病尤为严重,解剖发现,肝脏变性水肿、肠道充血、胆囊肿大、肛门红肿、空肠。初步确诊为细菌性出血病。
治疗方法:首先用0.2%的阿维菌素溶液加4000倍水后,全库均匀泼洒;总用药量200升(平均水深按3米计算),进行灭菌;停止所有肥料、饲料的施入;第二天基本停止死亡。经过7~10天的水体吞吐、稀释,水质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鱼病完全消失。
马钢水库水质检测结果:pH 7.23,氨氮0.64毫克/升,亚硝酸盐氮0.002毫克/升,硝酸盐氮0.75毫克/升,总磷0.13毫克/升,氮磷比11∶1,时间:2007年7月23日。
原因分析:从水质检测结果来看,氨氮、亚硝酸盐氮含量偏高、整个水体呈黑褐色,有恶臭味。从浮游生物组成来看,原生动物占绝对优势,鞭毛藻数量较大,有机物污染较为严重。调查发现,马钢水库大量使用未发酵的鸟粪、鸡粪,这些有机粪肥进入水体后,会促进各种细菌、原生动物大量繁殖,同时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在缺氧或溶氧不足的情况下,这些有机物中的氮元素就会被分解转化成氨氮、亚硝酸盐氮,硫转化成硫化氢,从而导致水体毒性较大。鱼类长期生活在这种有毒性的水体中,抵抗力下降,很容易被病原体寄生。由于是由水质恶化引起的细菌性出血病,所以发病对象无选择性。对耐受氨氮、亚硝酸盐氮、硫化氢能力较弱的所有鱼类都会发病;由于水底区缺氧更为严重,亚硝酸盐氮、硫化氢含量更高,所以底层鱼类发病更为严重。因水质恶化而诱发的细菌性出血病是目前大水体多发性鱼病之一。
基本情况:湖南堵口湖为丘陵凹地积水形成的浅水型湖泊,面积800亩,平均水深2~3米。2008年7月,堵口湖的鲢鳙鱼出现少量死亡现象。检查发现鲢鳙鱼的鳃粘液较多,粘有大量的杂物,有些个体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但内脏基本正常。镜检未发现鳃丝上有指环虫、三代虫等大量寄生。初步诊断为细菌性烂鳃病。
治疗方法:用20%的二溴海因加水稀释后,均匀泼洒,总用药量200千克(水深以2米计算),连用二天。第二天基本停止死鱼。停用鲢鳙鱼人工配合饲料一周后,症状完全消失。
原因分析:烂鳃病多发生于草鱼,鲢鳙鱼很少发生细菌性烂鳃病。堵口湖鲢鳙鱼发生细菌性烂鳃病的主要原因是:大量使用不合格的鲢鳙鱼人工配合饲料。鲢鳙鱼人工配合饲料,多以饼粕类、麦麸、米皮、玉米粉等为主要原料,这些原料具有一定的吸附性,特别是菜籽皮、麦麸、玉米皮吸附性更强,很容易吸附在鳃上,从而刺激了鳃丝大量分泌粘液,为寄生虫的寄生和细菌的寄生创造了条件。病原菌的大量寄生致使鳃丝腐烂坏死,病鱼呼吸困难而逐渐死亡。细菌性烂鳃病一般只会引起鲢鳙鱼零星死亡,很少发生暴发性死亡。鲢鳙鱼人工配合饲料可作为特殊时期的暂时性辅助饵料,最好不要长期大量使用。
基本情况:湖北丁家咀水库是位于丘陵地区的浅水型水库,面积8600亩,平均水深4~5米。2007年5月,丁家咀水库的鲢鳙鱼发生了中华鳋病。检查发现:大多数鲢鳙鱼的鳃丝上都寄生有中华鳋,肉眼可见,形如白色小蛆;严重的个体,鳃丝上寄生有300余条中华鳋。初步鉴定病原体为鲢中华鳋(S i n e r g a s i l u spolycolpus)。
治疗方法:用2%的溴氰菊酯溶液对水2000倍,均匀泼洒,总用药量400升(水深以4米计算,用药面积5000亩)。用药48小时后,鲢鳙鱼鳃丝上的虫体基本消失。
原因分析:中华鳋病的发生与水质没有直接关系,但却有连年累加现象,常与锚头鳋相伴发生。2006年,丁家咀水库的鲢鳙鱼并未发现有焦躁不安、打转狂游或翘尾,甚至死亡等现象,但在年底冬季捕捞时,发现丁家咀水库鲢鳙商品鱼,有极个别鱼体表有锚头鳋叮咬的伤痕,鳃丝上有少量中华鳋。中华鳋繁殖季节较长,4-7月份都可进行繁殖。2006年,丁家咀水库繁殖的中华鳋幼体在水体中营自由生活,当2007年鱼种进入水库后,经过5次蜕皮的中华鳋幼体发育成熟,纷纷寄生于刚放养的鲢鳙鱼鱼种鳃上,为第二年的大量增殖创造了条件。因此,预防中华鳋病,可在头一年的鱼种放养前或第二年早春季节进行。尽力避免在鱼类摄食生长旺季进行,因为能杀灭中华鳋的药物对鲢鳙鱼的饵料生物(枝角类、桡足类等)都具有杀灭作用。中华鳋病也是目前大水体多发性鱼病之一。
基本情况:贵州方竹水库是位于高山丛林中的狭长河道型水库;水库水流较明显,面积5000亩,水深15~20米。2007年6月方竹水库的鲢鱼种发生了细菌性出血病与锚头鳋病混合性鱼病。统计发现:死鱼都为体重50~100克/尾的鲢鱼。病鱼消瘦明显,体表部分或全部呈红色,并有若干锚头鳋叮咬的出血性伤口,有些伤口处还可见到草绿色锚头鳋。解剖较严重的病鱼,肠道充血、肛门红肿、肝脏变性、胆囊肿大。初步认为:鲢鱼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细菌性出血病,锚头鳋起到加剧病情恶化和病鱼死亡的作用。
原因分析:方竹水库是一个污染较严重的水体,余庆县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方竹水库,在上游形成了20余千米的重污染带。这样的水体,病原微生物数量较大。鲢鱼种是后期气温较高时放养的,运输受伤较严重,体质较差,锚头鳋的寄生,为病原菌的感染创造了条件。而个较大、体质较好的鲢鱼和鳙鱼,对锚头鳋寄生耐受能力和抵抗病原菌的寄生能力较强,从而没有感染细菌性出血病。
基本情况:湖南大通湖是位于洞庭湖区的浅水型湖泊,面积12.4万亩,平均水深1.5~2.0米。2009年5月,大通湖发生了鲢鳙鱼死亡现象,经鉴定为鳙指环虫病(Dactylogyus aristichthys)。鳙指环虫主要寄生于鳙鱼的鳃上,少量寄生时,症状并不明显,肉眼难以分辨;检测刚死亡的鱼,发现鳃丝有轻微肿胀现象,粘液较多,并粘有污物。
治疗方法:0.5~0.7克/米3的晶体敌百虫是治疗指环虫病的有效药物。但由于敌百虫对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有很强的杀灭作用,用药后,浮游动物在短时间内难以培养起来,会严重影响鲢鳙鱼的正常摄食生长。因此,我们选用了辛硫磷。50%辛硫磷乳液对水1000倍,全湖均匀泼洒,总用药量为36000升(水深按1米计算),傍晚时用药。用药48小时后,鲢鳙鱼鳃丝上的指环虫基本消失。
原因分析:大通湖指环虫主要是由鱼种携带而来的,与湖泊水域环境没有直接关系。大通湖每年放养的鱼种数量大,来源广,放养时又不进行鱼体消毒处理,春末夏初、水温在16~25℃时,指环虫迅速大量繁殖,从而诱发指环虫病的发生。因此,搞好鱼种放养消毒工作或自我培养鱼种是预防指环虫病等鱼病在大水体中发生的有效方法。
基本情况:江西内湖为鄱阳湖的一部分,后因人工围湖,与鄱阳湖分开,面积12.7万亩,平均水深1.5~2.0米。2009年7月,内湖发生大面积蓝藻水华。经鉴定,蓝藻水华的主要种类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a r e u g i n e s a) 和水花微囊藻(M i c r o c y s t i cflosaguae)。在下风口的蓝藻水华集中区,还出现了部分鲢鳙鱼中毒死亡现象。水质检测结果见表1。
治疗方法:硫酸铜、阿维菌素、高铁酸钾等都可杀死微囊藻;但养鱼水体最好不要用药物灭杀微囊藻,因为微囊藻死后,蛋白质分解产生羟胺、硫化氢等有毒物质,能导致鱼类中毒死亡。为了减少微囊藻的数量,可进行局部灭杀,每次用药面积不得超过总水面的25%。大量放养鲢鱼(南方地区可放养罗非鱼)是抑制蓝藻水华暴发的很有效方法。
原因分析:富营养化、过高的氮磷比、较高的碱度、较高的水温是微囊藻大量繁殖的有利条件。内湖微囊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和鲢鱼放养量不足。从表1的水质分析数据中可看出:虽然内湖水体酸碱度并不高,只有6.96,但总氮为2.12毫克/升、总磷为0.042毫克/升、氮磷比为50∶1。水草的腐烂和有机肥的施入,使水体富营养化非常严重,特别是氮的富营养化评价指数高达67,从而为微囊藻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内湖每年放养的鱼类主要为鳙鱼,鲢鱼基本不放,从而失去了微囊藻的抑制因子,为微囊藻的逐年增殖和暴发创造了条件。加大鲢鱼的放养量、控制有机肥的施入量、降低水体中的氮磷比是预防蓝藻暴发的有效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