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 斑点叉尾鮰病毒(Channel catfish virus,CCV)属疱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毒颗粒有囊膜,呈二十面体,双股DNA,直径175~200nm,被膜含162个衣壳粒,负染,衣壳粒直径为95~105nm。DNA浮力密度为1.715g/mL,G+C含量为26mol%,分子质量约为85×106u,病毒的多肽分子质量为12 000~300 000u。CCV具有寄主细胞特异性,仅能在BB(Brown bulhead)、GIB(Walking catfish gill)、CCO(Channel catfish ovary)和KIK(Walking catfish kindney)等细胞株上生长。CCV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病毒对氯仿、乙醚、酸、热敏感,在甘油中失去感染力。研究表明,22℃时,CCV在组织中存活不超过3d;在-20℃和-88℃冷冻的组织中存放,该病毒会逐步丧失活性,在-20℃时,经162d会完全丧失活性,在-80℃时,210d之后仅保持低水平的病毒活性。病毒在含10%血清,pH7.6~8.0培养液中,-75℃下保存可存活5个月左右;25℃时病毒在池水中能存活2d,在暴过气的自来水中存活11d;4℃时病毒在池水中能存活近1个月,在暴过气的自来水中存活近2个月;病毒在池底淤泥中迅速灭活。
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鱼食欲下降,甚至不食,离群独游,反应迟钝;有20%~50%的病鱼尾向下,头向上,悬浮于不中,出现间隙性的旋转游动,最后沉入水底,衰竭而死。病鱼鳍条基部、腹部和尾柄基部充血、出血,以腹部充出血更为明显;腹部膨大,眼球单侧或双侧性外突;鳃苍白,有的发生出血;部分病鱼可见肛门红肿外突。剖解病鱼见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或淡红色腹水,胃肠道空虚,没有食物,其内充满淡黄色的黏液;心、肝、肾、脾和腹膜等内脏器官发生点状出血。脾脏往往色浅呈红色,肿大,胃膨大,有黏液分泌物。
诊断方法:
(1)根据流行病学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由于CCV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斑点叉尾鮰,而不感染其他鱼类,因此在发病时只表现为斑点叉尾鮰发病,且主要危害1龄以下的鱼,而同一水体中的其他鱼不发病;同时结合其腹部膨大、腹水和在水中的旋转游动的症状可进行初步诊断。
(2)通过组织病理学作出进一步诊断。根据病鱼肾脏造血组织及排泄组织的灶性坏死;肝充血、出血、坏死及消化道、骨骼肌的出血;胰腺的出血和灶性坏死,特别是在肝细胞内发现嗜酸性胞浆包涵体可作出进一步诊断。
(3)CCV的分离、鉴定可对本病作出确切的诊断。从病鱼CCV的靶器官,如肾脏分离CCV,其常用的细胞系是BB、CCO等。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出现合胞体和核内包涵体是诊断CCV最有力的证据,同时检测分离病毒的理化特性,是否与CCV符合而作出较为确切的诊断。
(4)免疫学诊断。利用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对分离病毒采用血清中和实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PCR等技术对该病作出最后的确切诊断。
预防措施:
(1)消毒与检疫是控制CCVD流行的最有效方法,氯消毒剂在有效氯含量20~50mg/L时,可有效杀灭CCV。因此,用氯制剂加强水体、鱼体和用具的消毒,同时严格执行检疫制度,控制CCVD从疫区传入非疫区。
(2)避免用感染了CCV的亲鱼产卵,进行繁殖。由于CCV感染亲鱼后,可通过垂直传播感染鱼苗、鱼种,因此只有选用无抗CCV中和抗体和没有CCVD病史的亲鱼才用于繁殖产卵,进行繁殖。
(3)降低水温,终止CCVD的流行。在CCVD流行时,引冷水入发病池,降低水温到15℃可终止CCVD的流行,从而降低死亡率,以减少CCVD所造成的损失。
(4)防止继发感染,在CCVD流行时,可在饵料中适当添加抗生素,如四环素、氟哌酸等,防止细菌继发性感染而加速病鱼的死亡。
(5)减少应激,给予充足的溶氧,在CCVD流行时,应注意保持好的水质,溶氧应尽量保持在5mg/L以上,同时应减少或避免一些应激性的操作,如拉网作业等,以降低病鱼的死亡率。
治疗方法:目前,国外已研制了灭活苗、弱毒苗和亚单位苗,试验证明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都因为成本较高或免疫途径不方便而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与应用。
来源于《水产动物病害学》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