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生物病害都是重在预防。往往人们对防病虽有一定认识,但行动跟不上,鱼没有发病并不着急,即使预防鱼不生病了,又感到这钱和药似乎不用也没有关系。当鱼生了病以后就紧张起来,四处求医,到处买药或盲目用药,却达不到防治的目的。因鱼生病因素很多,必需综合预防才有明显成效。其技术要点如下。
    1、彻底清塘清毒   养鱼池塘不能年复一年不清塘清毒。每年或每隔一年年底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一次。这是一条带根本性的预防各种鱼病的措施,必需注意细节,在“彻底”两字上下功夫。干塘后留少许水,紧接着每亩用生石灰(块灰)100~150公斤,在池中粉开带水趁热泼开,凡池坡池底接触到水的部位都要泼到,尤其是池子的四个角落和池底与池坡交接处应适当多泼,并且第二天或第三天用爬子翻动淤泥。
    2、合理施肥,科学投饵  有很多鱼病与施肥投铒有关。所谓合理施肥,是有机肥,特别是各类粪肥要经过发酵,不能直接入池,更不能直接乱堆、乱放水下,否则鱼类特别是草鱼、青鱼到粪堆里找可吃的东西,使鳃和皮肤,特别是受不同程度外伤的鱼类很容易感染细菌、霉菌和病毒而生病,尤其是早春和高温的夏季,更易引发鱼病。这两个季节绝对不能乱堆粪肥,即使要施经过发酵的粪肥,也应化水全池泼洒,并且严格控制一次性用量,也就是每次每亩用猪粪或牛粪100公斤,并根据水质肥瘦程度适当减增,逐步进行,不能指望一次性将水肥起来。一般视水质情况10天左右调节一次。
    如果施用化肥(氮、磷),如碳铵每亩一次用5公斤左右加过磷酸钙5公斤,如果用尿素则每一次2~3公斤,加过磷酸钙5公斤左右。化肥属速效肥,视水质情况每隔5~7天调节一次。施化肥同样需化水全池泼洒,也不能乱堆、乱放也不能一次性过量或局部水体浓度过大,损伤鱼鳃和皮肤。
    施肥的作用主要是培植浮游生物,为鲢、鳙提供天然饲料,当然也为鲤、鲫鱼提供底栖生物。一般以草鱼、青鱼,团头鲂、鲤、鲫等摄食性鱼类为主养的条件下,鱼类的粪便便是有机肥,所以一般不对池塘大量施肥。即使施肥调节水质,也是在培养浮游植物,有利于生物增氧,改良生态环境,而不能过量污染环境。
    所谓科学投饵,即以机械或人工“四定”投饵,驯化吃食。要掌握饲料的质与量。质,就是新鲜不霉变腐烂,并且人工饲料与天然饲料相结合,以提供营养既丰富又全面的饲料,达到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量,是生长旺季,占鱼体重的3~5%,群体抢食性由激烈转缓即停止投喂,以保证吃七、八成饱。在水温过高或过低或天气不好或生病应适当减食。高温季节,不能投饵深水区,低温季节不能投饵浅水区,并防止过量投饵形成残饵,腐败引发鱼病;当然也应避免饲料不足影响生长。还要考虑到鱼类的“食堂”和“厕所”都是在水中,应防止管理不当,使两者靠得很近。
    3、管好水质,防止老化和污染  如果说施肥、投饵不当与鱼病有关,其中原因之一还与其对水质造成污染有关。即使单纯投饵,时间长了,鱼粪及其他代谢产物也会影响水质,加上天气变化,水的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常常使水质老化。所以管好一池水,就是养好一池鱼。
    管好水,就是要经常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加入新水。天气晴好,每天中、下午开增氧机2~3小时,进行机械增氧并推进生物增氧,特别是高温季节,冲动水体促进上下水体对流交换,或池塘水循环,达到改良水体环境,以增强鱼体的免疫力。此外,还可通过池塘施有益细菌的菌肥和菌剂(依说明书施用)改良底层微生态环境,抑制致病菌生长。
    4、药物预防  主要利用高效低毒的药物如“生石灰”和“敌百虫”,在鱼病流行季节,进行预防在先,防患于未然。至于其他杀菌、杀虫的烈性药物,不能随便全池泼洒,以免破坏水体生物良性循环结构;即使需要使用,也要相当谨慎,有控制地而不能反复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利用细胞专用疫苗给草鱼或其他易生病的鱼类洗澡(鱼苗、鱼种),和注射(大鱼种)不但防病效果好,而且符合健康要求。具体方法可与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病研究室曾令兵研究员联系(电话:13797453796)。
    5、掌握鱼种合理的放养结构  无论是鱼种培育还是成鱼饲养,应有一定的放养结构。一般主养鱼类应占到80%左右,混养的(一般是鲢、鳙)占20%左右并且规格和密度适当。这样,有利于饲养管理和水质调控,保持池塘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鱼类不生病或少生病。
(长江水产研究所  白遗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