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1                                                                      照片2
          
       照片3                                                                         照片4
    本病最初于1978年被确认发生在日本鹿儿岛县。此后,在九州、本州各地鲤鱼养殖场及野生的鲤鱼均有此病发生。但到了1980年该病趋于停止,现在几乎见不到该病。本病被确认只发生于黑鲤鱼。
    [症状]
    病鱼(照片1)都是1龄以上的大鱼。初夏至盛夏期间发病较多。外观瘦弱,呈“背萎缩”症状,多数病鱼腹部膨胀。
    开腹可见在肠管上形成直径达数厘米的肿物(即所谓孢囊)(照片2)。打开肠管后发现孢囊向肠管内突出,可数倍于肠管直径,肠管呈闭塞状态。大型的孢囊内部为管状,黏孢子虫的孢子和发育中的营养体占据其中(照片3)。另外,大量的孢囊压迫内脏器官,引起充血、贫血或萎缩。还有,和形成大孢囊的情况不同,也有此病例在肠管表面形成多量的数毫米大小的小孢囊。
    另外有报告指出,该虫在鲤鱼群的寄生率为23%,其中死亡率可达40%(死亡率占整个鱼群9%)。一般认为死亡是因为肠闭塞。孢子成熟后,孢囊崩解。耐过的鱼有可能康复,还不清楚详细过程。
    [病因]
    黏孢子虫纲的吉陶单极虫(Thelohanellus kitauei)为本病的病原体。孢囊内的孢子外侧包裹着薄的袋状物,其中的孢子呈泪滴状。有一个极囊(照片4),袋的长径为30~35μm,孢子的长度为23~29μm。
    [对策]
    还没有研究治疗方法。一般将发病鱼焚烧处理。(小川  和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