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6日,经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同意,2009年度首次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在湖北荆州江段荆州汽渡码头举行,共放流中华鲟16万尾。
此次放流活动由长江水产研究所举办,得到湖北省水产局、荆州市水产局、荆州市渔政处以及有关公证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支持。湖北省水产局副局长郑国蓉,荆州市水产局副局长李叶堂等领导参加了放流活动并发表了讲话,各届群众也积极参与。此次放流活动仪式就简,而注重放流的生物学效果。放流的中华鲟为长江所人工繁育,均为3月龄12-20cm的中华鲟苗种,对其中的9.8万尾进行了金属线码标记(DCWT),以对中华鲟放流效果进行监测和科学评估。
2009年是农业部和国务院三峡办实施第一期“三峡工程生态环境补偿项目-长江珍稀鱼类增殖放流”的最后一年,根据有关会议精神,为了更好的评估中华鲟增殖放流效果,2009年度分两批放流,将首批中华鲟标志放流时间提前至3月初,第二批放流将配合农业部2009年度全国大规模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举行。长江所利用工作基础,加大了标志力度,2009年将标志数量从此前每年2万尾左右提高到10万尾。希望以此次中华鲟放流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呼吁人们对中华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事业中来,为实现“保护濒危水生动物,建设长江和谐家园”的愿望和目标而共同努力。
长江所自1983年开始大规模放流中华鲟以来,共24次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300多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