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中,在地球上生存已超过2500万年,被誉为长江生态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地球长者”江豚将像当年的恐龙一样,彻底在地球上消失。
日前,市农委答复政协委员提案时透露,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对廖家沟进行了考察,初步结论认为:廖家沟水域宽、水质好、环境佳,完全适合江豚生存。我市正在做保护区申报的前期准备工作,按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申报的相关要求,开展前期的调研和准备,收集相关资料,条件成熟,及时组织申报。
现状:扬州江段江豚仅存40头左右
本世纪以来,江豚的生存状态每况愈下,越来越不容乐观,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来自长江全流和沿线过度开发、非法渔业捕捞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多种人类活动。
据中科院权威专家科学考察测定,迄今保守估计全长江江豚仅存不足1000头,扬州江段江豚仅存40头左右。最新种群预测表明,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地球长者”江豚将像当年的恐龙一样,彻底在地球上消失。
江豚在扬州应如何保护?市政协委员史明经过实地考察和多方调研,并参考洞庭湖、鄱阳湖20多年的江豚迁地保护的经验分析,在长江就地保护,让江豚土生土长困难较大。而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相结合的保护更为可行。
让江豚住进“别墅”,在模拟原生态“别墅”中生活,这符合实际,是一个变通和综合的办法,而且可以吸纳大熊猫保护的经验,走野生-迁养-再野生-再迁养循环往复不断壮大的路子。
这个“别墅”在哪里?65岁的新华中学退休教师、着名江豚保护民间志愿者,被人们誉为“江豚老人”的陈宜林先生经过4年的奔波和多方考察,力荐在我市生态科技新城廖家沟水域建立扬州江豚保护区,他的考察报告迎来了中科院专家专程下扬州科考并认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江豚保护队伍。
建议:建立廖家沟江豚迁地保护区
史明建议,我市应重视江豚保护工作,由市政府牵头,成立多方合作参与的,包括江豚志愿者在内的江豚保护领导和协调小组。将此项保护工作由民间关注转为政府责任,上升为政府战略。
史明分析,《江苏省长江江豚保护行动计划2014-2023》指出,力争在未来10年内与地方政府合作,在干流段及支流水域开展普查,尤其是针对故道、汊江、湖泊等水域遴选合适江豚栖息的自然水域作为候选易地保护水域。与地方政府协商,制定江豚易地保护区规划及建设方案,通过地方政府向主管部门及省政府申报成立江豚易地保护区。
廖家沟是江豚天然的栖居地,江豚保护区的建立将增添廖家沟中央公园的看点和灵性。应依法保护,整治环境,对廖家沟两岸和水域进行彻底治理;建立机构,实施运作,将江豚从长江捕捞迁徙至廖家沟水域放养,科学管理,对江豚进行科学保护和放养。
史明认为,可在廖家沟中央公园内挂牌成立国内唯一的“中国扬州长江野生水动物博物馆”,展示白鳍豚标本(世界上最后一头死亡的白鳍豚标本现存扬州大学内)、活体中华鲟、活体江豚、活体娃娃鱼、活体河豚、活体鲥鱼等长江水域一切水族。
市农委:着手申报廖家沟江豚保护区
提案的主办单位市农委答复表示,我市以陈宜林先生为代表的江豚保护志愿者多达数十人,为长江江豚的保护与生存做了大量工作,其执着的精神与无私的奉献,令人感佩。2014年初,江苏江豚保护志愿者工作网络群建立,到目前为止已有成员155人,今年上半年扬州市江豚保护协会已经成立。
市农委表示,将继续通过长江禁渔、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清理违规渔具,尤其是打击长江电力(600900,股吧)捕鱼等重大活动,来达到保护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的目的。并加大与公安、水利、海事等部门组织联合执法,对所有的渔业违法行为按照渔业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对一些重大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并按照相关规定扣减柴油补贴等措施,确保水生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市农委表示,将做好保护区申报的前期准备工作。据介绍,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对廖家沟进行了考察,初步结论认为:廖家沟水域宽、水质好、环境佳,完全适合江豚生存。加上此水域位于市政府打造的生态科技新城内,又是南水北调的东线源头和扬州的水源口保护地等有利条件,为我市在此水域申报江豚自然保护区添加了砝码。廖家沟水域最终是否适合建立长江江豚的迁地保护区还有待详细的科学考察结果。江苏省正在制定《长江江豚保护行动计划》,规划推进江豚易地保护区规划和建设,将人工捕捞的个体(或救护成功的个体)迁入更适合江豚栖息的水域,快速建立江豚自然繁殖种群,加快推进江豚的保种计划。这也为扬州在廖家沟水域建立江豚保护区提供了机遇。
据悉,市农委将按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申报的相关要求,认真开展前期的调研和准备,收集相关资料,条件成熟,及时组织申报。(来源:扬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