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国家级长江珍稀鱼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1月11日在江苏中洋集团宣告成立。
在生态文明建设、振兴海洋经济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保护长江珍稀鱼类资源引人关注。
12月8日,2014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会议召开,审议《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14-2020年)》等,这对保护长江珍稀鱼类资源是个福音。
保护刻不容缓
长江珍稀鱼类资源日趋枯竭,形势十分严峻
一头白鳍豚奄奄一息,似乎在流着泪,静卧在江滩上。这样的镜头在生态保护宣传片中不时呈现……长江鱼类资源在不断衰退,包含白鳍豚在内的中华鲟、白鲟、达氏鲟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长江生态形势严峻。11月11日,“国家长江珍稀鱼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上透露这样的信息。
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彦亮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丰富多样,鱼类种类繁多,是我国淡水鱼类的重要种质资源库,长江珍稀鱼类是我国鱼类生物遗传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并在维持长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江生态形势严峻,创新保护刻不容缓。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所长邹桂伟告诉记者,长江流域是我国鱼类基因的重要宝库之一,为我国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亲本资源。但目前,我国四大家鱼的天然资源在不断减少,野生鱼种的数量下降,直接导致天然基因库中优良基因的流失。我国仅有6家水产研究单位存有鱼类精子库,每个精子库保存的种类从十几种到三十多种不等,还不到我国淡水和海水鱼类的1%。而一些鱼类消失得太快,鱼种都留不住。
农业部数据显示,目前长江“四大家鱼”从占渔获物的80%降至目前的14%,产卵量也从300亿尾降至目前不足10亿尾,仅为原来的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资料显示,长江刀鱼历史上曾经占到长江鱼类捕捞量的35%到50%,1973年长江流域长江刀鱼产量达到3750吨,2011年长江刀鱼产量已不足60吨,而到了现在,渔民形象的说法是,“半天才能够捞上两条刀鱼,而且规格很小”。目前,长江年淡水捕捞量仅为约10万吨,不足最高年份的1/4,并且主要的渔获也趋于小型化、低值化和低龄化。
据中国渔业协会副会长、江苏中洋集团总裁钱晓明介绍,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水系有鱼类约370种,珍稀鱼类超过30种。长江珍稀鱼类中比较着名的有“长江三鲜”(河豚、刀鱼和鲥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白鲟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松江鲈鱼、胭脂鱼等。由于受长江生态环境恶化、水利工程建设、渔业资源过度开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长江珍稀鱼类资源日趋枯竭,形势十分严峻,开展长江珍稀鱼类资源保护刻不容缓。
创新保护理念
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跨地区部门携手
新的形势下,探索长江珍稀鱼类资源创新保护已箭在弦上。
冬日暖阳下,走进中洋集团长江珍稀鱼类养殖基地,憨态可掬的中洋河豚,轻盈摆动的刀鱼,威风凛凛的扬子鳄,深潜巢穴的松江四鳃鲈鱼……让人大开眼界。钱晓明一一介绍这些珍稀鱼。他说,在以保护为目的的前提下,对长江珍稀鱼类生物学特性、规模化繁养、精深加工等技术层面进行研究,对长江珍稀鱼类进行规模化繁殖、养殖以及加工,推动长江珍稀鱼类产业化发展,发掘长江珍稀鱼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学术价值,才能实现长江珍稀鱼类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生态效益共赢的局面,这才是持续有效的保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徐跑介绍,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对长江珍稀鱼类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长江珍稀鱼类数量还在不断减少。有效的保护办法是,对于珍稀鱼类进行开发性保护,如当长江中河豚野生资源遭到破坏之后,有关单位、企业及时引进和保存长江野生河豚原种,并在全人工条件下实现规模化繁养。
中洋集团经过20多年努力,目前河豚繁殖超过1亿尾,鲥鱼、刀鱼、松江鲈鱼等系列繁殖量超过百万尾,实现了扬子鳄、中华鲟、大鲵、胭脂鱼等长江珍稀物种的抢救、留存、繁育、养殖、放流,并且形成了产业化经营,探索出长江珍稀鱼类及其产业发展的新路。
保护在推进发展,但单凭某个企业、省市、救护组织作用有限。因此,迫切需要组建一个联盟,来组织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实现行业内的技术和人才优势聚集和资源共享,对长江流域珍稀鱼类的资源调查以及繁育、疾病防控等技术进行集中研究和攻克,从而达到保护的最终目的。中洋集团在2010年7月牵头成立了江苏省长江特色鱼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此次又牵头成立国家长江珍稀鱼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联盟由长江沿岸上海、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重庆、四川、云南、青海、西藏11个省市的53家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推广单位组成,一场全流域的保护长江珍稀鱼类大幕即将拉开。
产业技术创新
实现技术人才优势聚集,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点任务之一是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今年9月,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建立。李彦亮说,这些都为长江珍稀鱼类产业发展带来一个良好发展机遇。
12月8日,2014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会议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强调,要全面实施系统性保护工程,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长江珍稀鱼类资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所东海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庄平说,联盟宗旨之一就是保护长江珍稀物种资源,体现社会责任,利用龙头企业现有条件,整合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有效地保护和利用长江珍稀鱼类资源,有利于长江生态环境建设。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学院水产研究所所长杨家新教授认为,联盟整合了长江流域水生动物和渔业资源研究的优势资源,形成了优质资源的互补,为珍稀水生生物的保护和开发性利用提供了可能性。联盟单位任务分工协作,有利于解决共性和关键性问题,避免人力、财力和物力的重复性投资,缩短产业化周期。优势还表现在避免资源的过度、无序开发利用,可以使科研院所从企业需求中寻找科研的立足点,企业可以借助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宜昌英武长江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万捷说,我们已着手借助联盟这一平台,抓好国家重点保护水生动物长吻鮠(俗称长江鮰鱼)纯种种源的培育,为产业化的可持续和珍稀鱼类的增殖放流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运用互联网、运用联盟其他成员销售网络,进行长江鮰鱼的品牌传播,让优质的长江鮰鱼逐渐走进家庭。(来源:中国江苏网)
中洋集团在推进联盟创建中,已与长江流域的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国内数十家高校院所进行合作,在长江流域湖北宜昌、上海青浦等地建立现代渔业基地,部分新址还在考察之中。钱晓明说,推进联盟成员的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联盟各成员单位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强长江珍稀鱼类的食性、繁殖习性等基础理论研究。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多引进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使其在长江珍稀鱼类产业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