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副部长 牛盾
召开全国渔业科研院所建设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11号)和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总结交流渔业科研院所建设工作成效与经验,分析渔业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今后一段时期渔业科研院所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渔业发展的辉煌成就表明,科技进步为渔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渔业发展不平凡的历史,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渔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渔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由1978年的465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6172万吨,增长12.2倍,连续24年位居世界首位;水产养殖产量由1978年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6%,提高到目前的73.6%,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主要渔业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从4.8公斤提高到45公斤,超过世界人均水平;渔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2%提高到近10%,成为我国大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水产品出口贸易额2013年突破200亿美元,是世界水产品贸易的重要国家;渔民人均收入持续增加,2013年达到13039元,比农民人均纯收入高4142元。如今的我国渔业,已发展成养殖、捕捞、加工流通、增殖、休闲五大产业为主体,渔用工业以及科研、教学、推广相互配套、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为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渔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坚持改革开放,率先引入市场机制,调动生产者积极性,促进了水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外,科技进步也起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50年代,我国首次突破了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70年代突破了海带、扇贝、中国对虾等全人工育苗,为发展水产养殖业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营养和饲料、病害防治、水质调控等一系列新技术相继跟进,为养殖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在科技的支撑与引领下,我国渔业生产领域不断拓展,养殖水域从池塘向天然水域、从自然水体向人工水体、从滩涂向浅海、外海扩展,捕捞业从近海向外海和远洋扩展;渔业水域利用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养殖单产水平不断创历史新高;渔业新资源、新品种的开发能力不断增强,带动了新产业的形成,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传统渔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节能、节水、减排、生态等可持续发展方式日益受到重视,高新技术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可以说,渔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伴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没有科技的率先突破,我国渔业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巨大的成就。根据统计和回归分析,科技对渔业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加,由“六五”末的35%提高到“十一五”末的55%,“十二五”期末预计达58%。由此可见,科技已成为支撑我国渔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科技对促进渔业发展的贡献巨大、功不可没。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充分认识建设世界一流渔业科技强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是渔业大国,也是渔业科技大国,但还不是渔业科技强国。在水产养殖、加工等应用技术研究领域,我国的技术不算落后,但在基础研究领域,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鱼群预测预报、病害防控及疫苗生产、渔业装备、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产品精深加工(尤其是超低温保存和南极磷虾捕捞加工一体化)、渔业水域环境控制、渔业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我们还有较大的差距。要密切跟踪世界渔业科技发展的动向,瞄准国际渔业科技前沿,加快追赶,尽快迎头赶上。
(一)现代渔业建设对科技进步提出了新要求。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面临着资源严重衰退、环境持续恶化、设施装备落后、发展方式粗放、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面临着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渔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首要任务,面临着以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升级改造,提高水域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任务。这些问题的解决,以及现代渔业建设任务的完成,除继续依靠政策和投入外,最具潜力、最可持续、最可依靠的是科技。现代渔业建设对科技进步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科技进步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科技进步的依赖越来越强,科技进步成为现代渔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依靠。
(二)渔业科技进步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渔业科技得到关注和支持,渔业科技工作基础良好,渔业科技发展环境非常有利。自党的十八大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以来,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集体把科技创新在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参加科技界的活动,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习总书记今年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工作的新思想、新任务、新要求,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2012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关注渔业发展,对渔业发展的新科技需求予以立项支持。农业部党组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多次强调科技进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性,提出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从渔业科技创新自身建设情况看,经过多年的积累,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持续加大对渔业科技投入的支持,为进一步提升渔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与中央要求、发展需要和渔民期盼相比,渔业科技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渔业科技总体水平仍然不够高,拥有自主知识主权的重大创新成果依然不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水平依然不高,高素质渔业科技人才数量依然不足,在渔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把渔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依靠渔业科技进步作为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
三、围绕产业发展所需的重大关键技术,不断提升科技支撑现代渔业发展的能力
(一)着力把握渔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对水产品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需求。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始终是渔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是渔业科技创新的职责所在。新时期的渔业科技创新要立足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坚持以养为主,着力提高养殖水域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同时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修复渔业生态环境,努力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要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渔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稳定支持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渔业科技研究,力争在世界渔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要促进渔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渔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要着力突破渔业技术瓶颈,在水产良种培育、新型疫苗研制、禁用药物替代研究、高效配合饲料研制、节水减排降耗、资源可持续利用、节能型渔业装备研发、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二)着力解决渔业科技与产业脱节问题。一方面要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另一方面要将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成果进塘入场到户上船,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相对于科技创新来讲,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条短腿。这些年,我们在加快成果转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渔业科技入户工程、渔业科技服务年和渔业科技促进年等活动,探索建立了渔业科技服务机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必须下大气力抓好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有效机制。要整合各方面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形成推进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合力。要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开展渔业科技培训,提高渔民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水平,使科技进步成果能够更多地惠及广大渔民群众,促进渔民持续较快增收。
(三)着力完善渔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渔业科技创新体系,但这个体系分布在渔业、教育和中科院系统,比较分散,工作难以形成合力。近几年,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积极构建新型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如农业部启动建设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部启动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教育部启动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这些创新体系虽然架构不同,有的以产品为主线,有的以领域为主线,有的以技术为主线,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分属于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科研、教学单位和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整合在一起,目的是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联合攻关,建立基地,转化成果,打造人才,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从这些体系运行情况看,都还有完善和提升的空间。值得欣慰的是,这些体系都将把渔业考虑进去了。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建好和用好这些体系,积极参与体系的顶层设计,在推进科研资源整合上下功夫,在深化协同创新上做文章,着力打破部门、区域、学科和单位界限,着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强化科研上中下游的上下贯通,强化中央与地方团队的纵向协作,强化科研院所、大学、其他涉渔科研力量、科技型企业的横向联系,构建渔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
(四)着力加大对渔业科技的资金扶持力度。渔业科技具有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渔业科技投入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201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目前,从国家层面讲,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工信部等部门,都有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支持。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渔业科技是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积极反映渔业科技需求,争取向渔业领域倾斜。目前一些国家科技项目通过地方发改、财政、科技或农业等部门申报,各地渔业主管部门要了解项目申报渠道,加强沟通与协调,争取更多的份额。近几年,地方科技投入也大量增加,各地渔业部门和科研单位要积极争取,特别是要提高公益性渔业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我们还要积极研究建立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渔业企业、社会资金投入渔业科技的机制,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渔业科技投入格局,共同支持做大做强渔业科技。
(五)着力开展国际渔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渔业是开放较早、开放程度较高的产业,在国际渔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与一些渔业发达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派人赴外学习交流和研修,合作共建了试验室,对发展中国家渔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建立水产养殖、加工技术示范基地,我们还利用“948”计划,引进了大量渔业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并进行消化吸收在国内推广和应用。下一步,要在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同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既要引进技术,又要引进人才,要对“引什么”和“从哪引”做认真的研究,把国家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同时,还要发挥我们的技术优势,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坚持“走出去”,可通过技术输出、科技培训和共建适用技术推广示范基地等形式,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渔业科技合作。
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渔业科研院所
这次会议,是全国渔业科研院所建设工作会议,国家级和各省级渔业科研院所的负责人都参加了会议。渔业科研院所在渔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当重要,为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持续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面向未来,渔业科研院所要再接再厉,加强建设,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创造新佳绩,力争建成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渔业科研院所。
(一)进一步提高渔业科研院所自主创新能力。要有战略眼光、全球视野,科学把握世界渔业科技发展新动向,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开展渔业科技创新。要聚焦渔业发展目标、围绕渔业产业需求开展创新,集中资源、形成合力,突破产业发展重大关键科技问题。要全方位推进渔业科技创新,推进渔业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把创新落实到现代渔业建设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要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渔业,提升科技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各地要为渔业科研院所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创造有利于科研人员安心工作、潜心钻研的良好环境。
(二)进一步深化渔业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各地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渔业科研院所改革,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着力提高渔业科研院所服务渔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和激励政策,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解决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问题,推动创新协调发展,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要确保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科研院所机制得到健全、职能得到加强、能力得到提升、扶持得到强化,加快建立现代院所制度。
(三)进一步完善渔业科研院所人才发展机制。科技兴渔,人才是关键。不论是推进渔业科技创新,还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科研院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培养机制,依托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实验室打造科研创新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统筹人才发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渔业创新人才队伍。
(四)进一步加强渔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农业部已启动“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各行业编制总体发展规划和专题发展规划。为做好“十三五”渔业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我们决定先行开展渔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拟对国内外渔业和渔业科技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同时对“十三五”渔业科技发展需求进行预测,提出渔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目标、任务和政策建议等。这项工作非常重要,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要解放思想、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共同合作完成战略研究工作。形成的战略研究报告要听取农业部第九届科技委渔业组的咨询意见,报告内容要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系统性,具有高度、广度、跨度、深度和重要的参考价值。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适时启动本地“十三五”渔业科技规划编制工作。(来源:中国渔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