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赵兴武
渔业科研院所不断发展壮大,成果显着,贡献巨大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农业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经过历届科研院所领导和几代渔业科研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国渔业科研院所经历了由试验场到研究所,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所到院,由弱到强,由落后到先进的辉煌发展历程。据统计,目前全国拥有国家级水产科学研究院1个,国家级水产科研所9个,省级渔业科学研究所38个,市级渔业科研所60个。此外,还有中科院、教育部以及地方科技、教育部门所属的10多个研究所和大学,也都是渔业科研的主要力量。仅全国38个省级研究所和9个国家级院所就有科技人员40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约占1/3以上。可以说,我国既是渔业大国,也是渔业科研大国。
在渔业科研院所的建设发展中,绝大多数渔业科研院所克服了人才少,经费少,用房少,仪器设备少,项目少,工资没保障,医药费难报销,冬季没钱买煤取暖等诸多困难,使渔业科研院所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均已今非昔比。池塘标准高了,地盘大了,人才多了,项目多了,实验室宽敞了,仪器设备多了,先进了,有的已经达到国际水平,成为国际权威机构认定的重点实验室。论文多了,成果多了,先进适用技术多了,并得到了广泛推广和普遍应用。
在渔业科研院所建设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渔业科研人才,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渔业科技难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渔业科研成果,做出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贡献。
1958年,以钟麟先生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在我国“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上获得重大突破,结束了养殖鱼苗依赖天然捕捞、丰歉难保的历史,使水产育苗方式从依赖天然资源型逐步向半人工、全人工型转变。1964年,该项成果被列为国家重大科研成果,1965年获得《发明证书》。此后,利用该技术原理和方法,大批野生种和驯养种的人工育苗技术先后取得成功,水产养殖品种和产量规模迅猛增长,有力地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大发展。2013年,“四大家鱼”养殖产量达到1298万吨,占淡水养殖鱼产量的52.3%。
上世纪60年代,以曾呈奎院士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采取海带夏苗人工低温培育法,为海带人工养殖做了奠基性的工作。随后,科学家们又创造了海上施肥法、切梢增产法、合理密植法、夏苗病害防治法等新技术,并在浙江、福建将海带南移养殖试验成功,为我国海带养殖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1985年,全国海带养殖面积达20多万亩,总产达25万吨干品,占世界海藻产量的一半,成为世界头号海带养殖生产大国。1987年,曾呈奎院士的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13年,我国海带养殖产量达101.8万吨,占海藻产量的54.8%。
上世纪60年代初,吴尚勤研究员首先在实验室人工控制下培育出了人工虾苗。赵法箴首次完成了中国对虾幼体发育形态研究,为对虾全人工育苗奠定了理论基础。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赵法箴团队先后创立了对虾优质精养高产技术,极大地激发了养殖户的热情,在全国掀起了中国对虾的养殖热潮。80年代以来,赵法箴主持国家攻关项目“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创立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体系,实现了高效、稳定、有计划大批量苗种的生产,为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养虾大国奠定了坚实基础。1985年,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全国养虾产量达到278万吨,占全国虾总量的60%。
从1972年起,山东烟台地区水产研究所等单位进行海参人工孵化育苗试验,1974年孵出幼参18万头,两年后进行生产性试验,获得成功。2013年,全国养殖海参产量达到19.4万吨,占全国海参总产量的95%。
上世纪70年代起,许步劭研究员等突破了河蟹海水育苗技术,1981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之后,赵乃刚教授、包祥生高级工程师在内陆地区试验成功了“河蟹人工半咸水工业化育苗技术”,1984年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80年代至90年代,该技术在内陆水域广泛推广应用,工厂化育苗技术趋于成熟,同时,河蟹土池育苗技术开始发展,苗种生产成本降低,极大地促进了河蟹增养殖业发展。2013年,河蟹养殖产量达到73万吨。
在渔业科研院所建设中,我国渔业科研院所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外机构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既走出发挥自身养殖加工技术优势,帮助一些发展中国家建立水产养殖示范中心和水产品加工厂,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活动;又与发达国家的相关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搭建了合作研究与创新平台,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渔业科研建立了联系。同时引进一大批水产养殖品种,经过驯化和选育,成为水产养殖优良新品种和重要的支柱产业。上世纪80年代,张福绥院士首次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进海湾扇贝,研究解决了在中国海域养殖海湾扇贝的一系列生物学与生态学问题,建立了一套工厂化育苗与养成的关键技术,在我国北方海域形成世界上第一个海湾扇贝养殖产业。90年代,又引进墨西哥湾扇贝的南北两个种群至南海与东海,相继形成产业。1990年,“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及养殖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扇贝已成为我国贝类养殖的第三大养殖品种,2013年产量达到161万吨,占贝类养殖总产量的13%。1992年,雷霁霖院士从英国引进大菱鲆,自主创新突破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构建起“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开创了大菱鲆工厂化养殖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海水养殖产业化第四次浪潮的兴起做出了重要贡献。2001年,“大菱鲆引种和育苗生产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鲆鲽类养殖产量达到12.82万吨,占海水鱼养殖产量的11.4%。
回顾渔业科研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海水养殖业发展,大致每十年就有一个新的飞跃。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海带自然光育苗和浮筏式养殖技术,促进了海带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六十年代紫菜采苗、育苗养殖技术和牡蛎采苗、养殖技术,促进了紫菜和牡蛎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七十年代贻贝采苗和养殖技术,促进贻贝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八十年代对虾工厂化育苗和池塘养殖技术以及此后的扇贝育苗和养殖技术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业提高到新水平;九十年代以来,工厂化养鱼、网箱养鱼,推动我国海水养殖业迈进了渔业工业化的新阶段。
此外,渔业科研院所在渔业资源调查、水产品精深加工、渔船及装备、渔具渔法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为促进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06年,唐启升院士牵头的“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洋生物资源及栖息环境调查与评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0年,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为主的创新团队,设计的“8154型双拖尾滑道冷冻渔船”成为我国八十年代的优秀代表船型,也是我国远洋渔业的主力船型,为我国远洋渔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的院士、专家、学者和渔业科技人员在积极做好渔业科研工作,渔业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的同时,还为渔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主动提意见建议。所出的主意和谋略,已成为国家出台重大政策,确定重大投资,制发重要文件,召开重要会议的重要依据和重要推动。2002年5月23日,唐启升、朱作言、管华诗和赵法箴等12位院士和王丁、相建海、王衍亮等7位专家以中国水产学会名义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报送了《关于尽快制订国家行动计划,切实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有效遏制水域生态荒漠化的建议》,温家宝副总理做了重要批示。2006年2月14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日益受到重视,截至2013年,中央和地方累计投入增值放流资金达49.14亿元,放流苗种共计2030亿尾。2012年4月24日,宋健、周济、潘云鹤、唐启升等中国工程院27名院士联名以中国工程院名义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呈报把海洋渔业提升为战略产业和加快推进渔业装备升级更新的建议的报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当年,国家连续下达三批投资,用于支持海洋渔船更新改造和渔政船建设。2013年2月6日,建国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第一次讨论研究海洋渔业发展问题,把海洋渔业提升为战略产业;同年3月8日,建国以来第一次,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11号);6月26日,建国以来第一次,由国务院主持召开了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长期以来,渔业科研院所通过抓班子、队伍、作风、制度建设,培养了“论文写出鱼水情,成果留在千万家”的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广大渔业科技工作者,历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把渔业科研成果转化到千场万塘,把先进实用技术应用到千家万户。培育了五加二、白加黑,团结拼搏,攻坚克难,艰苦奋斗,改革创新,勇攀高峰,不图索取,无私奉献的中国渔业科研精神。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献身盐碱地,养出鱼和虾”、“扎根海岛搞科研,不顾小家为国家”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为共和国的渔业增了光,为世界渔业添了彩。
到2013年末,我国水产品总量连续24年世界第一,达到6172万吨,占世界水产品总量的39.5%,为我国粮食总产量的10.25%;其中养殖水产品总量达到4542万吨,占世界水产品养殖总量的65.3%,成为世界唯一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主要渔业国;水产品出口额连续12年世界第一,达到202.6亿美元,占世界水产品出口总额的12.2%,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0%,贸易顺差达到116.3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有顺差产品总额的41.7%,占全国贸易顺差的4.48%,渔民人均纯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7倍。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凝聚着渔业科研院所、渔业科技工作者的心血、智慧和汗水,都记载着渔业科研院所、渔业科技工作的辛劳、功绩和奉献。历史和事实充分证明,没有渔业科研院所,就没有中国渔业的今天,没有渔业科研人员的团结拼搏,就没有今天的渔业大国。借此机会,我代表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向全国渔业科研院所、全国渔业科研工作者,向所有支持渔业科研院所建设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工作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渔业科研院所建设与建设现代化渔业强国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渔业科研投入不足、重大创新成果不多、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科技体制机制不顺、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基础条件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相当突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渔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全面推进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现代化渔业科研强所建设
国务院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步伐,努力使渔业走在农业现代化的前列,建设现代化渔业强国。
科技兴,渔业兴,科技强,渔业强。渔业科学技术是现代渔业建设的翅膀和助推器;渔业科研院所是现代渔业建设的领头雁和主力军。要想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步伐,必须加快推进现代渔业科研院所建设步伐;要想努力使渔业走在农业现代化的前列,必须使渔业科研院所走在渔业现代化的前列;要想建设现代化渔业强国,必须优先建设现代化渔业科研强所。因此,渔业科研院所担子重、责任大,使命光荣,任重道远。我们相信,渔业科研院所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及全体员工一定能够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渔业科研院所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发扬优良传统,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继续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谱写渔业科研院所发展建设的新篇章。
现代化渔业科研强所建设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贯彻落实国发[2013]11号文件和国务院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提供科技支撑,为确保渔民持续较快增收提供科技保障,为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供科技引领,为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努力走在渔业现代化的前列,建设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现代化渔业科研强所。
(一)在定位上下功夫。定位决定未来。有位才有为,目前,有的渔业科研院所正处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关键时期。所以,请尚未明确职能定位的院所,一定要科学评估,充分论证,既考虑当前,又考虑长远;既考虑职工利益,又考虑院所建设;既借鉴国内做法,又借鉴国外经验;既总结回顾发展历程,又科学谋划未来,深入分析,多方对比,科学研判,审慎决策。一定要抓住机遇,千万不要错过机遇。一定要找准定位,明确定位,坚持定位,巩固定位,决不错位,切忌一错年年恨,决不能一错再错。更不能背上天天想挣钱,日日想创收,一天不挣钱,工资就犯难,一日不创收,工资就犯愁的包袱。请各地各院所在分类改革中,务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发〔2012〕1号文件,用好用足用活中发〔2012〕1号文件。需要农业部渔业渔政局予以支持帮助的,我们一定竭尽全力。需要我们说话的说话,需要我们行文的行文。
(二)在争取项目上下功夫。项目是渔业科研院所建设发展的命运和前途。大项目,大发展;中项目,中发展;小项目,小发展;没项目,不发展。所以,渔业科研院所一定要在想项目、找项目、上项目、谋划项目、储备项目、争取项目上下功夫。项目总是留给有准备、有思路、有韧劲、有信心的人的。要建立项目责任制,落实项目责任人,完善项目激励机制。要坚持不懈跑项目,不跑白不跑,跑了不白跑;坚持经常要项目,不要白不要,要了都白要;勤跑常要,保证见效。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必有所成;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到黄河不死心,永不放弃,必有所获。通过抓好在建项目,争取再上新项目,通过抓项目,上项目,永葆渔业科研院所的青春活力。
(三)在创新驱动上下功夫。科技是兴渔之基,创新是强渔之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总书记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和原创能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习总书记还指出: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紧紧围绕现代渔业建设需求,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下大气力,加快渔业科技创新与进步。要在大力加强基础性研究、加快推进前瞻性研究、力求取得突破性重大成果的同时,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在水产良种培育、病害防治、健康养殖、质量安全、资源养护、节能减排、网上渔业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要把水产种业创新放在突出位置,以高产、优质、高效、抗病、广适为目标,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水产新品种;建立和完善水产种业创新机制,加快推进育繁推一体化进程。
(四)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上下功夫。渔业科研院所作为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要努力提高成果转化率和先进技术入户率。要在对已有科技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面向用户需求,进行技术集成、熟化和推广,尽快解决科技和产业两层皮问题,以取得更大的效益;要将成果与各类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建设进行对接,并进行示范,使这些园区、基地成为展示新成果、新技术的示范基地,辐射和带动更多的渔民跟着学、照着干;要强化服务意识,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采取易懂易学的方式,引导渔民养殖新品种、应用新技术;要积极推进渔业科技进塘、入场、到户,完善“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推广模式,提升渔业科技成果的入户率和到位率。要推进建立重点品种、重大技术协作推广机制,加强与水产推广机构的衔接,充分利用水产推广体系平台,转化渔业科技成果,推广普及新品种、新技术。
(五)在加强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人才就是未来。人才兴,院所兴;人才强,院所强。院所长决定人才的未来。各位院所长一定要树立真正的爱才、用才、选才、育才、引才、帮才、荐才、聚才、识才的科学人才观。人才各有所长,各有特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院所长要包容人才之不足,宽容人才不成功,要有容才的雅量,育才的胸怀。对人才不要顺我者用,逆我者闲。更不要守着人才不用,还口口声声缺人才。一定要千方百计为人才成长进步创造条件,让人才的才能突出展示,努力造就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的渔业科学家,渔业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和青年渔业科技人才。老院士、老专家、老教授,要甘为人才梯,言传身教,慧眼识才,不断发现、培养、举荐人才,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广大青年渔业科技工作者,要树立科学精神,专心致志搞科研,充分发掘创新视野,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更上一层楼。要努力培养培养一批讲政治、懂科学、精业务、善管理、会经营,具有战略眼光和全球视野的经管人才,形成一支适应全球化竞争的经管人才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推广人员和新型职业渔民,形成一支适应现代渔业建设需要的水产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和渔业实用人才队伍。要加大人才引进交流力度,鼓励海外专家和优秀团队以合作研究、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回国服务,支持归国留学人才创新创业。
(六)在基础条件建设上下功夫。承担部实验室建设任务的各渔业科研院所,要加强领导,加快建设,为提升渔业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基础条件。请各地也要积极争取,加快省级实验室建设。基本建设和中央科研事业单位修缮购置方面,部发展计划司、财务司等都给予了很大支持。今后要继续配合计划司、财务司加强沟通协调,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倾斜。《渔业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规划》和《渔业种质资源库建设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建设依托单位主要是渔业科研院所,希望大家积极参与,争取规划的批准与落实。依托渔业科研院所在建的遗传育种中心、国家级和省级原良种场,要加快建设;已建成的各类中心、基地,要切实发挥作用。
(七)在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加快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院所制度。完善立项机制,聚焦行业重大需求,强化需求导向和应用导向,充分听取一线生产者和管理者的意见建议,确保课题立项来源于生产实践、符合渔业发展需求。深入实际,找准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和时间表。创新渔业科研评价机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切实解决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对渔业发展的实际贡献为标准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形成鼓励创新、激励人才的良好用人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三、全力支持现代化渔业科研强所建设,共同为建设现代化渔业强国而奋斗
支持、服务、指导渔业科研院所建设是渔业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支持渔业科研院所就是支持现代渔业发展,服务渔业科研院所也就是服务渔民。所以,渔业主管部门一定要全力支持渔业科研院所发展和建设,努力做到多支持不干预,多服务少说不,多帮办不包办,多代表不代替,多参谋不决策,多帮忙不添乱,多解难不刁难,多担责不指责,努力营造让渔业科研院所甩开膀子,放开胆子,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搞科研的氛围和环境,确保做到全力服好务,满意在院所。
一要全力支持渔业科研院所搞好领导班子建设。院所好与坏,全靠班子带。建设现代化渔业科研强所,关键是建设好院所领导班子。渔业主管部门一定要全力以赴支持渔业科研院所的班子工作和班子建设。要选好配强院所领导班子,特别是要选好配强“一把手”。一个好的院所长,一定能带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定能带出一支好队伍,一支好队伍一定能建成一个好的渔业科研院所,一个好的渔业科研院所一定能走在渔业现代化的前列。
二要全力帮助渔业科研院所争取投入。渔业科研院所建设一靠项目,二靠投入。投入不是万能的,没有投入是万万不能的,投入是渔业科研院所之基。目前,支持渔业科研院所建设的投入渠道很多,既有国家层面的,也有部门层面的,还有地方和企业层面的。无论是哪个渠道的资金都应积极争取,只要有利于渔业科研院所发展就要积极帮助争取,只要有利于现代渔业建设就要积极帮助争取。国家层面的项目资金都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申报程序要求,请各地各科研院所按要求做好相关工作。部局一定积极协调,做好服务,支持申报。同时,也恳请我部计划司、财务司、科教司继续关心和支持渔业科研院所建设,在项目立项上给予支持和倾斜。
三要全力优先安排保障渔业科研院所经费。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优化支出结构,尽可能优先安排渔业科研院所经费,帮助把正常工作运转经费纳入预算,积极帮助争取为基地运转、维护提供资金保障。使渔业科研院所搞科研,不为钱犯难。要帮助渔业科研院所解决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尽可能帮助渔业科研院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帮助卸包袱,使其轻装上阵,帮助化解矛盾,使其集中精力搞科研,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在政治上关怀渔业科研院所,生活上关心渔业科研院所,工作上支持渔业科研院所,当好渔业科研院所的“后勤部”。
四要全力推进渔业科研联合与协作。各级渔业主管部门都要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大力组织开展渔业科研大协作,大联合,大集中,使一流“技术水平”的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为我所用。努力集中渔业科研资源,形成合力,突破渔业重大科技问题,使一流“技术水平”的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为我所用。不断整合渔业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进跨单位、跨区域、跨系统大联合、大协作,推进渔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帮助解决渔业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整体提升渔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引导和加强国家级院所与省级院所的对接与合作,充分发挥全国渔业科技协作网作用,促进国家级、省级渔业科研院所的互动与协调发展,促进资源共享。
五要全力参与渔业科研院所顶层设计,加强组织协调。渔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全力参与科研院所顶层设计,帮助设计有利于渔业科研院所建设发展的政策,帮助设计有利于渔业科研院所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引进人才、才尽其用的政策,帮助设计有利于渔业科技人员多出成果、多转化成果、多出院士的政策,组织编制好本地区“十三五”渔业发展规划。(来源:中国渔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