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讯 近年来,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很多长江里的“土着居民”正在减少。除了刀鱼、鲥鱼等鱼类,江豚也面临急剧减少的困境。就连经常在江里捕鱼的老渔民都感叹:我们能看到江豚的影子都很难!
现状:常年在江上的渔民说,偶尔能在长江常州段看到江豚就已经不错了
“别看我们常年在江上捕鱼,但是如果见到江豚,那也是烧高香了。”何德龙是孟河镇渔业村的渔民,今年63岁的他,从小跟着父亲在江上打渔,到现在,他已经在江上“漂”了50多年,就连我市渔政监督支队想了解江豚的情况都要问他。“说实话,我在常州段已经有10年没有看到过江豚了,但听说其他渔民这几年看到过几次。”
经何德龙介绍,记者联系上40岁的渔民何云龙,他和何德龙同属一个村。据说,何云龙有“眼福”,在长江常州段见到江豚的次数相对较多。“这几年,我每年都能在常州段见到江豚。”何云龙说,他最近一次见到江豚是在常州和扬中交界的江面上。“就是在去年年底,见到一个小江豚露出水面来换气。”
以前:老渔民小时候看到过几百头江豚,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难再见江豚
关于江豚,何德龙的记忆中有三个时间节点至关重要。1965年,年幼的何德龙看到大人们把一头头江豚抬到汽车上。“我数了数,一共是6头。听他们说,那些江豚是要送到北方去的。”何德龙回忆,那时候一次能见到6头江豚并不稀罕。“因为到江边走走,就能看到不少江豚的影子。”何德龙说,他至少见过几百头江豚,但大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见到的。
询问江边老渔民,他们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仍能看到不少江豚的影子。何德龙在1979年还曾在位于孟河的长江支流吊沟看到过江豚。“现在别说支流了,就连干流都不容易见到了。”
在何德龙和何云龙眼中,和江豚的说“难再见”的分水岭是在1986年。“那一年南京段有一个化工厂排放大量污染物,长江里死了很多白鳍豚,还有很多鲭鱼。”上世纪90年代,何德龙见到江豚的次数逐渐减少。“从最初每年几次,到后来一年都难得见上一面。”
专家:常州段江面短,再加上地理位置不占优,江豚光顾的机会少
从孟河到圩塘,长江在常州段一共有18公里的江面。“江段短,江豚的数量肯定少。”市渔政监督支队支队长吴建敏说。市渔政监督支队经常在江边巡视,但是发现江豚的次数为零。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鲸类保护学科组曾对长江淡水豚进行拉网式的调查,《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报告》就是该学科组发布。学科组成员、研究员王克雄曾在2006年和2012年考察过常州段江面的江豚情况。“但没有发现江豚。”在他看来,常州江面短,而且通航船舶多,再加上环境的恶化,使得常州段的江豚情况并不乐观。
为了保护江豚,国家相关部门在长江流域一共设置了7个江豚保护区。镇江是江苏省唯一拥有一个江豚保护区的城市。“镇江江心洲的河叉洲北叉是不通航的,是7个自然保护区里唯一一个不通航的保护区。”王克雄说,“三峡大坝的建设,使得长江中下游的水位下降,压缩了江豚的生长空间。再加上船舶和污染的影响,使得江豚喜欢寻找生态条件较好的江心洲栖息。”
常州也有江心洲——录安洲,但是是通航的,而且已经建设成了码头。“这就大大降低了江豚在常州段安家的可能”王克雄说。
保护:去年关掉35家江边化工企业,江豚保护引起年轻人的关注
我市渔政监督支队是我市唯一一个直接“管江豚”的部门。但是说道江豚的保护,吴建敏也很无奈。“我们并没有说采取措施专门针对江豚的保护,毕竟我们这边不是专门的江豚保护区,江豚数量不多。”在他看来,禁渔期的实施、捕捞证的限制、《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实施、定期举行放鱼活动,客观上都加强了江豚的保护。除此之外,加强江边化工企业的管理,也为吸引江豚来常州起了积极作用。“光是去年,我市就关闭了30多家江边的化工企业,约占总数的一半。”
和其他沿江城市相比,我市的江豚保护组织非常少。据了解,常州江豚保护群“爱江豚”是记者能在我市找到的唯一一个江豚保护的民间组织。该组织成立于去年上半年,十几名成员都是80后和90后。他们的口号是“用行动代替悲观”,并通过举行各类活动,引起大家对江豚保护的重视。比如,他们与我市一些学校合作,把他们创作的和江豚有关的剧本,提供给小学生进行演出使用;参与长江流域江豚保护网络构建等。
值得一提的是,该组织的发起者徐昕创作的和江豚有关的长篇小说《相忘于江湖》,在3000多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刚刚获得了凤凰网首届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尽管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我们总感觉力量单薄。”徐昕希望有更多官方背景和民间人士关心江豚的生存状态。
未来:江豚数量越来越少,我们能否留下它们在常州的身影
据王克雄介绍,根据《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报告》显示的结果,全国江豚的数量为1040头。该报告针对长江江豚种群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已经提出警告:长江江豚已经站在了灭绝的边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最新的评估报告拟将长江江豚列为“极度濒危”级别。
“我们挺担心江豚是不是像白鳍豚一样‘功能性灭绝’,后代连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常州江豚保护群的志愿者小丽说。她和徐昕等人曾多次到江边走访,在向渔民打听江豚情况的同时,“奢望”和江豚相遇。听渔民们说,随着温度升高,见到江豚的几率会大一些,小丽等人正筹划在江边进行一次长时间驻扎。
徐昕在以第一人称写《相忘于江湖》时,每天动笔前都要到游泳池待上两个小时,仰躺在水面上,把自己想象成一头江豚,感受他们眼中的世界。小说最后,从上游迁徙到下游出海口时,众多江豚仅剩一头。“小说最后那头江豚宽恕了人类,但愿我们真能用实际行动赢得他们的宽恕。”徐昕说。(来源: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