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到这个时间野生中华鲟应该早就产过卵了。”5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段中华忧心忡忡。
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以及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救治监测中心联合监测显示:今年尚未发现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迹象,同比已推迟近20天。
已经从事中华鲟繁育情况监测工作近10年的段中华告诉记者,多年来,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多集中在11月中旬,少数年份会在11月下旬,12月上旬依旧未监测到产卵迹象的情况极为罕见。
“每年10月下旬起,我们都会在葛洲坝水电站坝下15公里江段范围内的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开展联合监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工程师刘志刚介绍,“今年,我们综合采用了水下摄影、水下声呐探测、走访渔民和组织人工观察等多种途径,但截至目前依旧一无所获。”
为了更准确地进行监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及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救治监测中心还在自然保护区中,连续组织进行对于食卵鱼类的解剖。但在鱼腹中亦未能发现野生中华鲟所产下卵。
专家分析,导致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时间推迟的主要因素可能是水温状况。今年11月至12月初,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江段的水温持续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上,而以往,中华鲟产卵期多选择在水温为20摄氏度以下。水温偏高,可能对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造成影响。
据了解,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野生中华鲟逐渐在长江宜昌江段形成了新的产卵场。相关科研机构也开始对该江段的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开展监测。
中华鲟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被誉为“活化石”,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