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我省水产养殖效益,早日实现水产大省向强省跨越?武汉市农科院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李清给出的答案是:种业先行!
在李清看来,湖北水产业不仅水面广阔、可养品种繁多、淡水产品总产量第一,有资源优势,还有技术优势:集中了全国70%至80%的淡水产业研究高级人才,上至中科院、水利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下至华中农业大学、江汉大学、长江大学,都有技术力量,设施设备无与伦比,但产业发展特别是产值、效益落后于人,引人思考。
他介绍,目前我省水产种业量大,但存在质量缺陷。新品种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如鳜鱼苗种繁育,我省在上世纪80年代率先突破关键技术,但种业没做好,很快被广东、江苏超越。广东鳜鱼种业迅速做大,占领市场半壁江山,江苏也占领很大部分。我省的苗种仅能满足本省一半。
他说,科研人员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用科学方法选育出好的品种。政府部门要建立良性机制,帮助科研人员将好品种迅速推向市场。据介绍,李清与妻子王贵英坚持10余年育种,累计花费科研经费500万元,多次面临经费短缺困境。2012年,他们选育的黑尾近红鲌被授予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累计推广200多万亩,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40亿元。
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所长邹桂伟看来,相对我省100多种鱼类而言,我省水产育种队伍实际是偏少;相对于渔民养殖量超过6成以上为7大家鱼而言,仅有他所率团队选育的长丰鲢和中科院选育的异育银鲫中科3号,实用科研成果太少,绝大多数渔民靠天然捕捞的野生种群繁育苗种;而由于受科研经费、职称评定等因素制约,我省科研人员偏好名特优水产的繁育研究,则又显得有些急功近利。
即使是近年来我省蓬勃发展的小龙虾、鳝鱼等特色养殖品种,苗种的瓶颈制约问题也是一直没有解决。鳝鱼苗种几乎全部来自野外,靠人工捕捞获得,人工繁育虽然在某些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但至今无法实现低成本的规模化生产,尚不能大规模供应。我省小龙虾苗种繁育起步也较晚,主要技术人员舒新亚,为我省“十五”和“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淡水螯虾(即小龙虾)项目的主持人,因无法争取到科研项目资金,退休后受江苏某单位委托研究小龙虾。(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