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渔业报11月13日讯:在欧美的一些超市,消费者可以买到带有“MSC”、“BAP”等字样标签的水产品,这些标签代表了这些产品的捕捞和养殖过程不会对生态和物种资源造成伤害。专业人士认为,在中国,无论是自然渔业捕捞还是水产养殖,都亟需引入与国外水产品可持续认证类似的理念。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称,目前世界范围内57%的鱼类种群已经充分开发,另有29.9%的种群已遭过度开发,全球的自然渔业资源前景十分不乐观,亟需采取严格的管理计划来恢复其可持续生产能力。
因此,近年来发展可持续水产品的理念,逐渐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水产业界共识。一方面,定量、定时、定种类,有控制地捕捞野生水产品,保持其种群的可恢复性;另一方面,发展健康而安全的水产养殖业,同时尽力避免养殖对水域生态和环境构成影响。
中国的自然渔业资源情况更糟。曾经的四大渔场——渤海、舟山、南海沿岸和北部湾早已空有其名。上世纪80年代,渤海三湾——山东的莱州湾、天津的渤海湾以及辽宁的辽东湾,尚是中国的黄金海洋渔场,海产品产量占全中国海产的40%强。此外,渤海充当了黄海、东海相当数量水生动物的产卵场,但近年来鱼虾难觅。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原副厅长、巡视员王诗成介绍说,在莱州湾,接近三分之二的海洋生物品种灭绝。那些尚未灭绝的品种,种群数量也呈几何级数锐减。在中国第一大江长江,大量物种灭绝。昔日的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豚已多年踪迹难觅。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数量大幅下降。与自然渔业资源枯竭相伴随,中国在近20年间崛起成为全球水产养殖第一大国。但中国水产养殖业呈现小而散格局,水产品安全监控难以全面覆盖。
但现实是“MSC”、“BAP”进入中国的路途异常艰难。有观点认为,上述国际认证并不适用于中国现状。同时,中国至今也并未发展出自己的可持续水产品认证体系。
发展可持续水产品,被认为是过度捕捞和养殖污染的解决途径。上述理念最终演变为完善、易用的标准认证体系。尽管相关认证推广不过十几年,可持续水产品认证已逐渐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中流行开来。中国的可持续水产品的认证标准体系也到了出发的时候。 (来源:湖北水产政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