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已开发国家面临债信危机之际,亚洲仍维持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这使得愈来愈多的水产品流入亚洲市场,特别是高价水产品,以满足持续扩大亚洲富裕阶层的口腹之欲。
亚洲是全世界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地,2010年亚洲水产品产量达1亿2百万吨,占全球食用水产品总产量61%,而如此惊人的成长主要来自于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传统上亚洲是欧美已开发国家水产品的供应地,但亚洲发展中国家水产品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加,以满足其持续成长的国内消费需求。这样的变化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更明显。亚洲多数国家之货币兑美元相对强势,有利贸易商进口更多的水产品至亚洲市场;近年来高价水产品的进口量亦持续增加,连过去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偏低的印度等国亦然。
在此背景下,美国及欧洲水产品出口商现已逐步将销售高价水产品的目标转到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及其他亚洲国家。亚洲新兴国家市场因需求增加、价格较好,已成为其他洲出口商积极探勘的新大陆。
经济成长强劲、可支配所得增多、生活型态转变及对水产品的爱好,是驱动亚洲水产品市场转型的四个关键因素。在多数亚洲国家,外出用餐已蔚成时尚,国民平均花费一半左右所得用于食物支出上。2011年亚洲食品零售额达6兆6千亿美元。此外,现代化的零售通路商不但为消费者打造便利、舒适的购物环境,位于室内的卖场也能让消费者享受另类的全家出游乐趣。
亚洲新兴国家市场对进口水产品需求日益扩大
全球水产品贸易在2009年陷入谷底后,尽管传统已开发国家市场的水产品进口量仍高于其他市场,但在中国大陆带领下,亚洲新兴国家市场水产品进口量出现2位数的年成长率。2011年中国大陆水产品进口量近400万吨,年增率11%;进口值约75亿美元,年增率22%。中国大陆饭店及餐厅大量采购进口龙虾、象拔蚌(geoduck)、鲑鱼、螃蟹等高价水产品,以满足高端消费者的需求。
2011年中国大陆生鲜、冷冻及烟燻鲑鱼进口量达236,431吨,比前一年成长28%。美国是中国大陆第二大水产品供应国,2011年美国对中国大陆的水产品出口量近100万吨,约值11亿3千万美元。中国大陆其他重要的高价水产品供应国还包括挪威、加拿大及纽西兰。现在来自美国的象拔蚌在中国大陆海鲜餐厅的售价高达每公斤200-300美元。2011年中国大陆共自美国进口了1,315吨的象拔蚌。
镜头转到南亚的印度,因人均水产品消费量提升,印度的水产品进口量也持续增加,不论是廉价水产品或高价海鲜。在印度这个拥有全世界最多素食者的国家,吃寿司已成为一种风潮。这股风潮主要由逐渐抬头的印度中产阶级所带动,因渠等收入增加,且对于西式或国际料理并不陌生。2010年印度水产品进口量达1万7,866吨,比前一年增加44%;而2011年1-7月的水产品进口量已达2010年全年进口量的8成。
近年来鲶鱼这类廉价水产品的进口量亦有惊人成长。鲶鱼在印度的饭店及餐馆的需求极大,甚至逐渐取代其他鱼种在印度餐饮服务业的角色。这不仅是因为鲶鱼价格便宜,也因为其鱼片尺寸较为统一,方便厨师料理。印度家庭也会到传统鱼市场购买生鲜鲶鱼,目前售价约在每公斤1.2-1.4美元间。不过,进口的冷冻鲶鱼逐渐取代国产鲶鱼,因为即使加上高达35%进口关税,进口冷冻鲶鱼还是比印度国产的鲶鱼便宜。印度在2011年1-7月间就自越南进口约300吨的冷冻鲶鱼。
过去印尼进口的水产品以鱼粉为主,但现在该国也进口愈来愈多的水产品供国内消费食用。在强劲国内消费力道带动下,2011年印尼水产品进口量达431,871吨,进口值达4亿8,860万美元,分别比前一年增加16.9%及24.6%。这样的转变系因印尼工资增加、生活水平改善及消费者信心提升。数量持续增加的印尼都会青年在享用水产品方面,已逐渐追上西方的脚步。
亚洲市场对高价水产品的接受度高
有趣的是,当亚洲国家出口吴郭鱼、鲶鱼等较廉价水产品至西方国家之际,同时也进口愈来愈多的高价水产品,如真鳕、鲑鱼、龙虾、帝王蟹及双壳贝类。2009-2011年,挪威、加拿大、美国等三国合计输往东南亚及远东国家(此处仅含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韩国、香港、泰国及台湾)的水产品数量就成长24%。
在亚洲主要都市的大多数超市,现在轻易可见大西洋鲑鱼、真鳕及明太鳕鱼片的踪影;海鲜餐馆则吹嘘可提供各种充满异国情调的进口水产品,如美国龙虾、挪威鲑鱼、阿拉斯加明太鳕或阿拉斯加及俄罗斯帝王蟹。由于顾客并不在乎售价高低,因此此类海鲜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亚洲国家超市或大卖场也贩售种类众多的高价冷冻水产品,例如真鳕、鲑鱼、淡菜、牡蛎、鲍鱼、扇贝等,主要是为满足饭店、餐馆等餐饮服务业的需求。亚洲兴旺的观光产业亦带来众多国外旅客在当地消费大量的高价水产品,并支撑餐饮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消费者也会购买水产品回家自行烹煮。介绍全球各地美食的电视节目亦会刺激消费者的味蕾,进而促进高价水产品的消费。
位处远东的韩国及香港原本都从日本进口大量高价水产品,不过在2011年3月发生东日本大地震及随之而来的海啸后,因幅射污染影响,使日本的水产品出口大受打击。
东日本大地震后,包括韩国、香港及中国大陆在内,许多国家都暂时禁止日本水产品进口,同时转向其他产地寻求高价水产品。受此影响,日本对韩国的水产品出口量从2010年的82,607吨锐减至2011年的51,619吨,跌幅高达38%。日本对中国大陆及台湾的水产品出口量也分别在2011年下滑43%及7%。
最近几年香港水产品进口量持续稳定成长,使香港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跃至每年41公斤,为亚洲最高。香港一直是活水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活跳跳的苏眉鱼、老鼠斑、红斑、东星石斑等高价珊瑚礁鱼类是香港高价位海鲜餐厅最爱用的食材。
除餐馆外,香港超市及连锁商店的水产品销售业绩也愈来愈好,特别是生鲜、冰藏鱼片或鱼块,以及高价的冷冻水产品。冷冻水产品也会在解冻后,透过鱼贩、超市、饭店及餐馆,以生鲜品的形式销售。香港超市及餐馆的冷冻水产品销售量愈来愈大,现已占香港整体水产品供应量的10%-15%,而香港水产品则主要依赖进口。最近几年,香港餐馆对于冷冻水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加,特别是来自越南的廉价鲶鱼。2011年香港自越南进口近2万吨的鲶鱼。
新加坡水产品主要由邻国供应。过去十年内,活及冰藏水产品市占率已从80%下滑至60%。原因之一是,相较于冷冻水产品价格稳定,生鲜水产品价格在过去十年内上扬30%-50%。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将原因归咎于生活型态的转变,即最近新加坡人吃冷冻水产品多于生鲜水产品。此趋势亦可解释为何传统鱼市场在面临超市竞争时会节节败退,同时也反应了新加坡愈来愈多的双薪核心家庭的现代化生活型态。
农历新年间的水产品消费旺盛
在东南亚及远东地区,华人为了庆祝农历新年,会比平常购买更多的高价水产品。除夕年夜饭中,就少不了鲑鱼、鲍鱼、扇贝、海参、真鳕、牡蛎等象征团圆、富贵的水产品。鲑鱼及鲔鱼因颜色讨喜,因此被作成生鱼片拼盘。
水产品需求在农历新年期间达最高峰,也导致价格水涨船高,特别是鲑鱼、真鳕、石斑、虾、红色吴郭鱼及红鲷。虾的广东话发音为「哈」,与笑声相近,因此广东人认为吃虾会带来幸福,使虾成了广东人年夜菜的必备菜色之一。
今年农历新年期间,用来作生鱼片的解冻大西洋鲑鱼排售价翻了一倍,从每公斤9.7美元涨至19.4美元。真鳕鱼排价格也涨至每公斤38.4美元。野生白鲳(white pomfret)及养殖鲳鰺(pompano)的零售价格则在每公斤12美元。
双边经贸协定之签署进一步驱使水产品进入亚洲市场。
当债信危机造成大多数亚洲国家货币兑美元强势走升之际,已开发国家积极与亚洲国家洽谈双边经贸协定,而东南亚国协(ASEAN)这类区域性组织的影响力亦日益强化。这类双边经贸协定增加后,将进一步鼓励高价水产品进入亚洲市场。
以2012年生效的马来西亚-智利自由贸易协定(FTA)为例,将可望进一步扩大智利对马国的水产品出口,包括帝王蟹、扇贝及鲈鱼。2011年智利对马国的水产品出口量为2,119吨。
目前中国大陆对供应国内消费的进口水产品仍课以高关税,同时课征13%增值税。不过,中国大陆已自2012年1月1日起调降冷冻格陵兰大比目鱼、冷冻鲽鱼、冷冻鰊鱼及冷冻真鳕这四类水产品的进口关税,此举鼓励贸易商进口更多水产品至中国大陆这个迅速成长的水产品消费市场。目前中国大陆食品零售市场总值为4,520亿美元。(来源:湖北水产政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