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目前我国水产品供给总量充足,但是渔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3月6日下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莫照兰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并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发言。她建议打造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等作用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同时支持山东建立中国南极磷虾渔业开发中心。
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
莫照兰说,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国”。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是落实新发展理念、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也是发展海洋经济、促进渔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莫照兰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确定了“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水产养殖业取得巨大成功,水产养殖产量连续十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是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家。规模化人工繁育、病害防治、生态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先进科技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为水产养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解决城乡居民“吃鱼难”、保障优质动物蛋白的供给、促进渔业产业兴旺和渔民生活富裕作出了突出贡献。
打造多功能现代海洋牧场
“尽管目前我国水产品供给总量充足,但同时也要看到,渔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莫照兰表示,为此她专门提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以海洋牧场为例,现代化海洋牧场是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拓展海洋渔业发展新空间的有效途径。但目前,一些海洋牧场一哄而上,简单将牧场建设等同于投放人工鱼礁,过分强调牧场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其在保护和修复近浅海生态环境、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等方面的功能。”莫照兰说道。为此她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重视加强海洋牧场关键与共性技术研究。国内海洋牧场的建设理论和技术大部分来自于对日韩等国家的经验学习,缺乏自主创新和完备体系的技术标准。虽然国家已出台《人工鱼礁建设技术规范》《人工鱼礁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技术规范》,但在关键与共性技术上未形成全面、系统、成体系的科研成果。建议建立国家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导全国海洋牧场科研,组织科技力量,整合资源,对海洋牧场建设关键与共性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有效支撑我国海洋牧场科学发展。
二是建立海洋牧场信息化综合保障体系。海洋牧场海下的生态环境“看不见、测不准、不可控”。建议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牧场水质监测、牧场环境灾害预警、牧场产品生产全程质量安全追溯和管理体系等信息平台,实现“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的海洋牧场观测网,打造生态安全、智慧透明的现代化海洋牧场。
三是充分发挥海洋装备制造业发达优势,建立集合监测、科研、管护、补给、旅游等功能的海洋牧场多功能服务平台,打造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资源养护、渔业增值、休闲渔业等作用的现代化海洋牧场。
建南极磷虾渔业开发中心
“第二个问题,以深远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为例,深远海渔业资源丰富、营养丰富、绿色健康,比如南极磷虾可捕资源生物量约0.6亿~1亿吨,约等于目前全球渔业捕捞产量,磷虾油、蛋白肽、活性酶等可形成海洋生物新兴产业。但是目前深远海渔业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工程与技术与日本、挪威等国家差距较大,存在渔船装备技术基础薄弱、产业关键装备技术落后、资源研发程度不深、鱼类资源探查研究不足等问题。”莫照兰继续说道。
为此她建议,支持山东建立中国南极磷虾渔业开发中心,并重点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动万吨级高效捕捞与船载加工一体化专业南极磷虾船建造与船队建设;二是推动集功能食品、特医食品和功能性养殖饲料等南极磷虾高值综合利用全链条一体化产业园建设;三是推动以南极磷虾高值化开发利用为主、涵盖极地海洋生物遗传资源和产物资源开发的极地渔业研发中心建设;四是推动南极磷虾渔业保障基地与集散中心建设,包括争取农业农村部8000吨级极地渔业综合考察船落户青岛与南极磷虾捕捞和加工船码头建设等。
据悉,莫照兰已将第二个问题作为代表建议向大会提交。(文/半岛特派记者 李志波 李晓哲 王丽平 图/半岛特派记者 梁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