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000多米,鱼群为啥还能“活蹦乱跳”?-长江水产研究所 长江水产研究所
简体 繁体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海拔4000多米,鱼群为啥还能“活蹦乱跳”?

作者: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2019-08-15 15:35字体大小:【】【】【

  新华社西宁8月14日电(记者李劲峰 吴刚 李思远)当海拔超过4000米时,不少初上高原的人往往因空气稀薄、氧含量低等因素,出现高原反应。然而在环境恶劣,海拔超4800米的长江南源当曲,一些鱼群却依旧能“活蹦乱跳”、繁衍生息。

  高原鱼类有哪些特殊之处?冬季河流冰封,它们靠什么越冬?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等单位组织的2019江源科考队考察发现,长江江源里不少高原鱼类物种依旧在为适应高原环境不断进化,高原鱼类选择栖息地也存在相应“奥秘”。

  高原鱼类栖息地是此次江源科考的重要内容。“从江源科考过程来看,裂腹鱼、高原鳅是长江江源河流中发现最多的鱼类。”科考队员李伟说,由于“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水温整体偏低,高原鱼类拥有很多适应这种环境的特性。

  由于江源地区低温、食物相对匮乏,高原鱼类生长普遍缓慢。科考队此次在长江南源当曲发现的鱼类中,体型最长的裂腹鱼约为50厘米,从幼鱼到成熟可能需要15到20年。

  同时,不少高原鱼类依旧处于进化过程中。比如裂腹鱼触须数量减少、下咽齿行数减少、鱼鳞减少甚至体表裸露无鳞等趋势,这或与裂腹鱼类减少肉食性捕食,以刮食着生藻类为食等习性变化有关,最终都是适应高原特殊环境的体现。

  “高原鱼类还有很多独特的习性。”李伟说,比如裂腹鱼每次产卵时,往往用臀鳍在产卵场挖坑产卵,产卵结束后再用泥沙盖住鱼卵。同时裂腹鱼的卵巢有毒,“这些都是防范天敌、自我保护的习性。”

  李伟是此次科考队中唯一一名研究高原鱼类的队员。每到一个采样点,他都会穿上防水服、扛上渔网与设备,在冰冷河水中捕鱼、采样。他说:“处于水生态系统食物链顶端的鱼类,是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江源水生态系统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去年7月开始,李伟已五次进入江源考察鱼类栖息场所。通过对长江南源当曲的水温、水位监测,以及对高原鱼类越冬场的考察,他发现以裂腹鱼为代表的高原鱼类,越冬场的形成机理不同于平原地区。比如,温泉是长江南源当曲鱼类越冬场形成的必要条件;高原鱼类选择产卵场,都会对水域的水文水动力有针对性需求。通过对仔幼鱼样本的获取,这次科考也定位了仔幼鱼索饵场区域栖息地特征。

  “定位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位置,掌握关键栖息地的水文水动力特征后,对于开展高原鱼类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具有重要价值。”李伟介绍,实现人工繁殖技术后,一旦出现灾害性事件影响鱼类繁衍生息,就能通过增殖放流尽快对受影响河段进行种群恢复。

  记者参与科考发现,江源地区群众不捕捞、食用鱼类,但因修桥、筑路等人类活动,使鱼类越冬场、产卵场和仔幼鱼索饵场遭受一定破坏,加之江源地区暖湿化现象,高原鱼类正面临多重挑战。

  “希望我们在加强对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同时,也应针对江源鱼类的水生态现状与健康评估开展详细科考调查。”李伟说,系统掌握江源鱼类的越冬场、产卵场、索饵场位置,进一步研究分析高原鱼类的繁殖、生长、进化特点,将有助于加强对江源鱼类的物种保护,并对可能出现的鱼类生存威胁尽可能做到未雨绸缪。

上一篇:黑龙江:加快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 建设北国鱼米之乡 下一篇:长江口水域非法捕捞清理整治工作专题研究会在上海召开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