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千湖之省,水产养殖业承载着广大渔民的增收梦想,守护着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近日,经省政府同意,省农业农村厅、省生态环境厅等10个厅(委、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我省渔业如何转型升级?怎样确保餐桌上的水产品安全、放心?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认为,《意见》的出台正逢其时,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千湖之省”渔业健康、绿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水产养殖业走到转型的岔路口
水产业一直是湖北的骄傲,淡水产品总产量连续23年傲居全国第一。餐桌上7条鱼就有1条来自湖北,出口到欧美的小龙虾3只有1只来自湖北。
从“吃鱼难”到“有鱼吃”,再到“吃优质鱼”,全省渔业消费实现“三级跳”的跨越。2018年,全省池塘养殖面积796万亩,占全国20.1%,水产品总产量458万吨;青鱼、草鱼、鲢、鳙、小龙虾、黄鳝、黄颡鱼7个品种产量居全国第一。
一直以来,水产养殖是大农业中效益较好的一个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渔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过千元,2018年渔民人均纯收入19165元,远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
然而,保护长江,生态优先,我省将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和水域生态修复作为首要任务,全省74个主产县已经出台《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定了“三区”(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湖库围栏围网网箱养殖应拆尽拆,投肥(粪)养殖和珍珠养殖依法取缔,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禁捕,母亲河以及湖泊得以休养生息。
随着“三区”的划定,靠面积的扩张推动产业的发展已经不现实,如何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已经成为水产人面临的新课题。
画出“荆楚版”渔业高质量发展路线图
“靠拼资源拼消耗的老路子已经走不通了,走科技兴渔、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必由之路。”省水产局局长李水彬说。
既要保生态环境,又要发展产业,湖北渔业正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省已经定下目标,到2022年,湖北省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养殖主产区实现尾水达标排放,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达到400个以上,健康养殖示范县达到7个以上,健康养殖示范面积比例达到65%以上,产地水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从园区建设到流通体系,从休闲渔业建设到特色品牌打造,《意见》围绕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目标,聚焦科学布局、大力推广健康养殖、强化质量监管、加快产业创新、加强政策支持和督导落实5方面,提出了20项具体措施,明确了40多项重点工作。
李水彬说,这些举措和任务都是结合湖北水产实际制定提出的,目的就是补短板、强基础、谋创新,加快构建水产养殖与自然和谐发展新体系,塑造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新风貌,稳固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总根基,增强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新动能,营造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新环境。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王卫民认为,《意见》不仅为我省渔业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渔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明确了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生态鱼“游”上市民餐桌
经过多年努力,“吃鱼难”问题早已解决,人民不满足“有鱼吃”,而是期待“吃好鱼”“吃优质鱼”“吃生态鱼”。
绿色、高效的养殖模式,是保证产品安全的重要举措。
枝江、公安等地率先探索养殖尾水治理、流道养鱼等新型高效模式,今年全省将加快推广池塘生态养殖模式,推进连片池塘生态化技术改造,探索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循环养殖、集装箱养殖等新型养殖技术,支持有条件地区建设示范基地。
安全的水产品,不仅靠“产出来”,更要“管出来”。积极推进养殖水域环境检测监测工作,严厉打击不执行休药期和超剂量超范围用药、滥用抗生素、违规使用原料药、假劣渔药等违法行为,倡导水产养殖“少用药、不用药”理念,扩大零用药试点示范范围。
让渔业不止是“吃”的产业,全省将集聚资源培育“潜江龙虾”等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支持举办龙虾节、河蟹节、黄鳝节、鱼糕节等水产品牌推介活动,深入挖掘传统渔文化内涵,引导大水面生态养殖区域发展旅游观光等休闲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