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首届中国水产学会范蠡学术大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中国水产学会理事长王清印透露,中国水产学会正在整理出版《2018—2019水产学学科发展报告》,目前工作基本完成,不日将与大家见面。
从2006年至今,中国水产学会一共出版了四期《水产学学科发展报告》。中国水产学会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总结水产学学科发展成果、探索学科发展规律、预测学科发展趋势,对于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优势学科发展,引领学术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2018-2019水产学学科发展报告》分为综合报告、专题报告和研究报告三大部分。综合报告包括学科发展态势、学术影响、代表性成果、国际合作、人才队伍建设梳理和总结、与国外相关学科比较。专题报告有12个,包括水产生物技术、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水产动物疾病、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渔药、捕捞、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渔业装备、渔业信息学科发展研究。研究报告是在对水产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进行高度概括和浓缩后,整理出的带有摘要性的基本资料。
根据报告,2018——2019水产学学科有不少科研亮点与技术突破。
水产良种选育:传统育种技术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破译多个水产物种基因组,解析了重要性状的分子机制;突破了以规模化家系为基础的现代选择育种技术,建立了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体系,发展了新的高通量分型技术,建立了育种分析技术系统,中国水产遗传育种的基础研究相继破译了太平洋牡蛎、扇贝、半滑舌鳎、牙鲆、鲤鱼、草鱼、大黄鱼、红鲫、海参、花鲈、凡纳滨对虾和海带等物种的全基因组序列。
水产养殖模式:建立了池塘生态化养殖模式。我国海、淡水池塘养殖模式正朝着绿色生态、安全可控、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近年来,逐渐开展了鱼-水生植物生态循环、多营养层次养殖、多级人工湿地养殖以及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等池塘生态化养殖典型模式的研究、推广和应用。
初步设计实施了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以跑道式设计为主。已成功养殖草鱼、鲢、鳙、鲤、鳊、大口黑鲈、黄颡鱼、罗非鱼、斑点叉尾鮰等。
水产养殖装备:研发出可替代传统木质港湾渔排的方形、圆形浮台式HDPE环保新型网箱;先后研发和建造了一系列养殖工船和深水网箱。
水产品加工:水产品流化冰保鲜技术,与传统块冰、片冰相比,流化冰能使鱼体快速降温;流化冰对鱼体造成的刮伤和压力损坏最小。已初步建立了水产品流化冰保鲜技术,包括流化冰的制备技术及装备研制、流化冰对水产品保鲜方面等。
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应用水产品溯源中。射频识别技术操控简单、灵活、实用,已被应用于食品溯源系统。另外,还可以用FRID和二维码对水产品进行标识,综合运用GPS和GIS技术,构筑基于Web的水产品联网智慧系统,形成从产地到餐桌的产业链全过程的质量动态溯源体系。
渔业生态环境:启动基础性长期性专项“渔业水域环境污染与生态效应监测”,2017年水科院牵头启动该工作,以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定点监测网络为主,结合区域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模型等现代化手段,实现对我国典型渔业水域环境污染与生态效应的长期、规范、全面、系统的监测和研究,服务于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决策管理。
养殖水域污染源定量评估。南海水产研究所基于物质平衡原理定量评估了大亚湾海水网箱养殖的氮磷通量,构建了鱼类网箱养殖的氮磷平衡模型。
代表性污染物和农渔药对重要水产增养殖品种影响效应。系统研究了南海北部近岸代表性污染物和农渔药对重要水产增养殖品种影响效应,在污染物监测技术和研究方法创新、南海沿岸生物体污染物变化特征和安全风险评价、重金属及环境激素对生物体的毒性影响效应研究以及生物体中农渔药的残留代谢和影响效应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成果。
渔业信息技术:近年来,我国渔业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特别是在渔情信息统计和渔技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大量的渔业信息系统,制定了相关的标准规范。不过,在应用系统开发上出现了重复建设、造成浪费;数据库数量和质量不高,资源分割难于共享等问题。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缩小了与国外在渔政管理装备上的差距。物联网技术在渔政管理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于管辖区域内通过在重点水域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在渔业船舶安装GPS应急救助终端,并辅以船舶自动识别(AIS)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水生生物保护区安装雷达、光电等监视设备,利用无人机辅助巡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