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前身为“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是1985年7月经国家计委审批筹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我国淡水渔业研究领域建立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08年,根据《关于开展农业部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申报工作的通知》的精神,以原“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为基础,由长江水产研究所独立申报,获批建设了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归属于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学科群。2018年更为现名。
实验室在珍稀和特有鱼类保护和保存、鱼类种质资源、渔业生态环境、渔业生产应用基础理论等方面具有长期的工作积累。尤其在珍稀鱼类中华鲟、白鲟、长江鲟、胭脂鱼、大鲵、秦岭细鳞鲑、川陕哲罗鲑等物种的保护技术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系列研究成果。主要研究方向为:(1)淡水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主要开展生态系统多样性格局及衰退机制,物种多样性调查,外来物种入侵评价,遗传多样性调查与评价;(2)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保存:主要研究生态修复技术,水域保护和增殖放流技术,濒危水生动物保护和重要种质资源人工保存;(3)淡水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渔业新技术:主要研究淡水鱼类优良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珍稀、特有鱼类规模化利用和天然水域可持续利用研究等。
实验室是一支以中青年科研人员为主的60余人的精干队伍,其中拥有高级职称人员26人,获得博士学位人员39名,占比达59.1%。实验室现有专用实验室总面积2520 m2、试验田(鱼塘)总面积241404 m2,现有设备总值达5900余万元。此外,实验室在珍稀濒危水生动物保护及淡水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技术方面搭建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平台,包括水域生态监测系统、珍稀濒危鱼类繁育救护研究及增殖放流中心、大型仪器设备分析测试平台,并建有地方特有鱼类繁育养殖基地2个。
“十一五”期间以来,实验室承担各类课题400余项,总经费2亿余元。实验室共发表研究论文9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200余篇。实验室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6项,其中由实验室人员独立完成的“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研究”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主 任:危起伟 副主任:杨德国 李 谷